如何解决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们已告别了传统的统一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考虑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力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解决好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的研究焦点。“幼儿生成活动”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是一道难关,预设内容过多,幼儿就会丧失自主探究的机会;生成内容过多,则易造成“放羊式”的状况,同样不利于幼儿的发展。那么,如何使预设和生成平衡呢?我结合本园开展的主题活动,在实践探索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一、善于观察,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那么生成活动从何而来呢?很多教师认为生成活动太难把握了,简直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就尽量避免涉及这块生地,或者是千方百计地让幼儿跟随自己设计的计划走,一味重视教学的结果。其实幼儿的生成活动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只要预设的活动目标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有幼儿的参与,便有幼儿的生成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复地看着、玩着、讨论着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散步时偶尔飘过一片树叶,飞过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积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例如:一天,我领着孩子们前往公园观察春天,途中一辆消防车呼啸而过,它很快成为孩子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一个小朋友问:“老师,这是什么车呀?”马上另有一个小朋友就说:“这是救火车呀,上次我们家隔壁的楼房烧起来了,它就来灭火了!”旁边几个小朋友马上争先恐后地说:“我也见过的,上次,我亲戚家里钥匙被反锁了,就请他们来的⋯⋯”一时间,孩子们都忘记了走路,在人行道上兴奋地指手划脚,争论起来。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发现,他们很想了解消防车的构造和功能,对消防队员又十分崇拜和乐于模仿,于是我及时捕捉到这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成活动主题——“交通工具总动员”。幼儿身边的一些事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也会成为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如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引起了孩子对信的关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信的旅行》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亲自写信、寄信、收信来探索信件往来的过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有关信件传递的知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积极探索精神,提高了他们的主动交往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真正支持、提升孩子的生成活动。二、在预设和生成的内容中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对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所以,我们就把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兴趣作为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在预定活动中,活动内容是事先安排、授课方式多是集体或小组,老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幼儿的兴趣需要,因此,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用鲜艳的教具,富有感召力与吸引力的语言以及变化游戏内容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在生成活动中,组织方式多以小组或个人为主,幼儿进行的是探究发现式的、主动的学习,幼儿可以自主地决定探究哪些内容,不探究哪些内容,这样将能更好地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发挥个人潜能,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幼儿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但生成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比较分散,需要老师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加以筛选或更改,以达到理想的探究结果。如,在“商店”的主题活动进行中,我们与幼儿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商店,及探索了各种不同商店所卖的各种商品,老师启发幼儿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答案,并引导他们将自已收集来的资料在主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