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过度阶段,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小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试图走出“一多”、“二假”、“三低效”的怪圈,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增强作业的实效性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把握知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需要。下面先谈谈我对减负的一些浅薄认识:首先,“减负”就是无负学习作为一种脑力劳动,必然存在一定的压力和负担,需要具备一定的意志和毅力,付出一定的心血和汗水。因此,“减负”是指减去那些不必要的过重的负担,并非把学生必要的学习负担通通减去。第二,很多家长把孩子获得高分摆在教育的首位。教师不布置作业,家长布置;不发辅导资料,家长大量购买;学校不补习,家长请家教⋯⋯于是出现在校搞“素质教育”,回家却搞“应试教育”的局面。还有很多家长则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把个人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使之苦不堪言。第三,减负后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钻研教材教法和丰富文化知识之中,以保证在课堂上用更少的时间换取更高的教学效益。因此,学生“减负”,教师却“加压”了。新时代,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于是教委提出了中小学教学应从应试教学中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与实施,我想就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小学生作业“减负增效”谈几点体会:一、我认为,在控制作业量的前提下,作业的内容、形式是数学作业改革的两大方面。1.作业内容,由单一走向综合在传统教学中,作业内容单一,基本上是大量的书面作业,学生机械训练,对作业缺乏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把作业练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和生活经验之上,多设计一些富有生2活情趣、动手动脑、学以致用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除了布置一些适量的,巩固知识与技能的书面作业外,还要布置一些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三年级的教材中,除了安排了一些基础性的作业,还提供了一部分综合性的实践作业。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对照年历表,找一找,说一说。“找每月都是30天的月份”,“找和我同月出生的同学”。在教学《统计》时,调查班上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完成的这些综合性的作业,不仅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再现,而且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变“要学生做作业”为“学生主动做作业”,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小主人。2.作业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新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将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例如,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可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六(3)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给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作为奖品,书店对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打九折售书,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这样的开放性作业,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二、在批改作业时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批改作业是每个数学老师都要遇到的问题,当学生作业错误较为严重,错误较多,解答很不完整时,可考虑让学生重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