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1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小组成员:唐菲悦,戎丽,马风丽,李楠,姜丽,罗婉庆,林万文学院:旅游学院(华天旅游酒店管理学院)专业年级:旅游管理(国际旅游)2010级题目: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付蓉老师评阅教师:付蓉老师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22012年05月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区域概况:岳麓山旅游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城区的中心,岳麓区行政辖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4'—112°48',北纬28°20'—28°27'。岳麓山是个“大岳麓山”的概念,范围由橘子洲东侧湘江主航道中心线,南二环(猴子石大桥往西段)、西二环、金星路、枫林一路、潇湘大道北段与银盆岭大桥所围区域。它包括麓山景区(5.57㎞2)、天马山景区(0.82㎞2)、橘子洲景区(0.68㎞2)、岳麓书院(0.21㎞2)、新民学会旧址(0.01㎞2)三个景区和两个景点构成的核心景区,总面积为7.14㎞2,还包括河西大学城、附近社区与湘江水域橘子洲东西两侧组成的旅游发展区和橘子洲头至猴子石大桥、橘子洲尾至银盆岭大桥间的湘江水域组成的旅游协作区,面积共计19.34㎞2。一、岳麓山旅游环境分析(一)自然地理环境1.地质地貌岳麓山在远古时期为一片汪洋,沉积的最古老地层,出露在荣湾镇以北的地段。距今3.2亿年的古生代时期,岳麓山位于古海洋和古陆地的边缘,海水时深时浅,时进时退,滨海区相互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3沉积了厚实的石英砂岩,夹带薄层。[1]砂页岩、页岩、沙砾岩,人称“岳麓山砂岩”。距今约七千万年中生代末期,“岳麓山砂岩”体系发生褶皱、断裂和抬升,形成了今天大岳麓山地貌的基本骨架。第三纪堆积的红岩,沿湘江断裂,之后发生倾斜。红岩在橘子洲南出露,是江心洲形成的重要原因。从地貌类型看,岳麓山由低山、丘陵、河谷平原、江心洲组成。麓山景区为中高山;天马山景区是丘陵;橘子洲是江心洲,绵长为洲滩地貌。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和“长岛人歌”美景于此,构成了山水观光景区的地质地貌条件。岳麓山地质构造稳定,在半径25km的范围内,历史上没有出现过4.75级以上的地震纪录。岳麓山地区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环境。[1]加上山体独立,坡度坦缓,不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2.气候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6.9-17.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4℃以上。[2]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夏季暑热,秋季凉爽,冬季湿冷。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全年无霜期约为275天,年平均总降水量丰沛,约为1422.4mm,岳麓山适宜旅游的时间很长。岳麓山最高海拔300.8m,虽不典型,但也略显一定山地垂直气候带特征,相对山麓,山顶旅游区夏时轻风流畅,凉爽宜人。即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4使在山麓,同比河东城区气温要低2-4℃。冬季冰山顶雪天延续要更长。酷暑时节,长沙市民纷纷来此避暑、健身。山地气候具有开发高档休闲旅游产品的条件。3.水文本区以地表水为主,全年水资源总量约1647万m3,过境客水量巨大。湘江由南向北,江面宽阔,“漫江碧透”,景色壮观。橘子洲将湘江分成东西两条河道,主河道在其东侧。湘江段年均径流总量808亿m3,常年水位33.8m~35.1m,洪水位可超过40m,枯水位25.19m。每年3月雨季开始,江水上涨,进入汛期,4月~7月水位最高,7月后开始低落,秋冬水位最低。湘江水量年际变化大。特大洪峰加上受洞庭湖水顶托和倒灌,橘子洲发生被淹现象,靠岳麓山的湘江西岸沿江筑起了高大稳固的防洪堤坝。靳江河、龙王港从岳麓山南北两侧注入湘江,为湘江两条一级支流。本区湖泊不连续镶嵌在岳麓山、天马山与湘江之间的河谷地带,有桃子湖、后湖、西湖和梅溪湖。桃子湖、后湖被规划为水景区,西湖为水景休闲文化园,梅溪湖为国际功能区。岳麓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在白鹤泉、湖南师大赫石坡地段为基岩裂隙水,水质清冽甘甜,前来汲水的市民川流不息;湘江西侧的沿江区是浅层地下水,水质欠佳,无人提取饮用。4.生物和土壤岳麓山植物资源特点鲜明。一是资源丰富,拥有各类植物资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5源174科597属977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33属41种;裸子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