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陈慧娟1.课标解读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一是”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二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其次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3.学情分析本节是本章的开篇,学生的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的知识是河流的补给和水循环,河流的补给学生不容易理解全面,但这不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少花费时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难点,特别是水循环的意义学生理解难度大,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完成。4.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②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5.教学重点①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6.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教学方法小组式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分析法;8.课时安排1课时9.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温家宝总理在甘肃省的民勤县视察时指出“决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以此设置情景,引出本节课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新课教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是相互联系的,但天上的水、陆地上的水、海里的水却又是不规则的。1.水圈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学生回答水圈的概念,回忆已学知识。学生回答水圈的形态,空间分布等,提问哪种水体对我们人类最重要?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来源:Z.xx.k.Com][教师提问]那请说一说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作为水资源?[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引出陆地水,师生共同说出陆地水体的构成。2.陆地水[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冰川融水,湖泊水,大气降水,地下水等(见下面的相互关系图)(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学生讨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