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备课人:吴江雪《诗经两首》《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能力与方法:1、诵读法与讨论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氓》中女子的悲惨命运,结合现实探讨她的命运的社会性。教学重点:1、《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2、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教学难点:1、《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2、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板书:《诗经》两首—氓。)《氓》选自《诗经·卫风》。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关雎》《蒹葭》以及今天要学习的氓看大家觉得《诗经》中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多用重章叠句,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同学们有谁给我们说说什么是《诗经》六艺?所谓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板书: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之体,也就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则是诗之用,就是诗歌的写作手法。风指十五国风,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共160篇,诗歌中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是《诗经》的核心内容,也是《诗经》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宫廷正乐。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是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遥的作品。颂共40篇是宗庙1高一语文必修二备课人:吴江雪祭祀的乐曲。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兴: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比兴是经常连用的。二、整体感知:1、教师初读课文,正字音。2、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故事。明确:本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最终因为年老色衰被丈夫遗弃的爱情悲剧。三、梳理文本:氓是指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蚩蚩:忠厚的样子。“之”是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没有具体意义。“匪”通非,不是的意思。愆:拖延。“秋以为期”是倒装句式“以秋为期”。载:是动词词头,没有意义。体:是卦象。咎:灾祸。说通脱,摆脱。“三岁”并不是指具体的三年,而是指多年。爽,过错。“靡”是没有的意思。夙兴,早起。夜寐,晚睡。“言”在这里是助词,没有意义。咥,是笑。泮通畔,边,岸。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到我这来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