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学习点面结合一、导言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二、学习目标(一)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二)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练习写一个场景。三、自主学习路径(一)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中的相关问题。问题一: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得出结论:问题二: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得出结论:问题三: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得出结论:(二)除教师提出的问题外,你个人或小组还有其他问题吗?请写出来,并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四、应用迁移借鉴《包身工》运用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对包身工晨起场景的描绘,请你描绘放学时同学们出校门的场景。要求:1.点面结合,既描绘同学出校门群像,又突出某一同学个体的表现。2.不少于200字。五、请同学们总结本节使用导学案学习的收获(不得少于100字)。六、相关链接山西黑煤窑事件“山西产煤,到处都是黑吃黑啊!”从晋北到晋南,这是记者在山西煤区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围绕山西煤窑的一系列“黑吃黑”的故事,可谓千奇百怪。一块沉睡数万年的煤炭,一旦诞生在黑煤窑里,这块闪亮的“乌金”将会经历一系列黑色的人间“游戏”,它将目睹行贿受贿、吃黑水、收黑钱、搞敲诈、做黑交易的黑窑主、黑车主、黑站长、黑官员、黑记者、黑所长等形形色色的“黑色人物”……来看看这些被揭露的罪行吧: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付振中先后三次赴山西采访,见证了这群父亲们成功解救40余名落难孩子的经过。付振中称,他先后三次赴山西采访,跑过大大小小的窑厂。在山西的运城和晋城一带,窑厂特别多,至少有1000家以上。因为山西人口少,用工紧张,很多窑厂主都在非法用工,从人贩子和黑中介手中买来窑工,变成“黑人”。“我们去过的这些黑窑厂,都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在解救孩子的过程中,当地警方只允许解救当事人的孩子,也就是说只有家长亲自去才能带走自己的孩子。“对我震撼最大的一次采访,是在山西万荣县采访黑窑厂的童工。这里的孩子最小只有8岁,最大的13岁。这些本应该坐在小学教室读书的孩子,却在干这成年人都不愿干的体力活。这些孩子大部分是被拐骗和卖到黑窑厂做苦工的。也有的是因为贫困,跟随包工头出来做苦工的。但无论是被强迫还是被生活所迫的,都让我有一种揪心的痛苦。我为自己没有能力解救这些孩子而痛心。”付振中说,“据我们所知,在山西黑窑厂做苦工的孩子至少有1000人以上。”还有因为孩子丢失愤然组织家长们结队去山西找人的母亲羊爱枝,她的孩子被人贩子带走的时候还未满16岁。在她去山西那边的窑场找孩子的过程中亲眼目睹好多被人贩子拉过去的小孩儿被窑场主们打得憨憨傻傻的。“他们穿的衣服都是衣不遮体,吃的饭都是夹生的,有些人的腿因为出窑烧得常年裂着口,手上有一层厚厚的跟牛皮癣一样的东西。他们住的就是窑洞,白天让你干活,晚上就用铁锁锁起来,免得逃跑。小大便都在窑洞里,走到门口都能呛死人。”有很多孩子跪着哭着对羊爱枝说,阿姨,带我走吧!可那些窑场主以不是你自己的孩子为由拒绝羊带走孩子。“在那里,正常人都有一个窑场的窑洞,里面大概有二十七八米长,住了86个人。不亲眼看的人,根本不可能相信,像听故事一样。可是我们亲眼看到了,真是走到一处,泪都哭干。太惨不忍睹了。”“我们去山西找孩子的时候,每到一个窑场,都有七八个打手,拿着三角带、砖头、钢筋棍,跟在后面。每到一处,都是提心吊胆的,怕他们从后面砸闷砖。”这位母亲至今还未找到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报道很多很多,不忍心再粘贴上来了。其实黑煤窑、黑砖窑也不仅仅是在山西,早在2001年河北定州黑砖窑事件就被曝光了,并且持续报道达三年之久。近期河北临西还报道出“两名十六七岁的懵懂少女,遭遇黑中介,误入黑砖厂,白天干着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