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优秀教案(6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 。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教学方法】1.讲读法。 2.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 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和张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日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包身工(板书)。包身工是什么人?她们的身体被承包给了谁?她们是一群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的农村女孩子,父母无力饲养她们,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正如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人命竟然可以贱如蝼蚁一般,是谁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二、 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赛金花》、《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夏衍除了戏剧家翻译家这些标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记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夏衍对于调查包身工时的回忆。包身工们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得清早和晚间不可。当时我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现泰兴路),离开杨树浦很远。这样,为了要在早上五点钟以前赶到杨树浦,就得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这样我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驱使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