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包身公 (第 2 课时)【大成目标】: (目标解读、课堂组织 2 分钟)1、领会文章主旨。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5、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6、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用说明】1.阅读基础案,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细读课文。3、合作探究完成升华案。(建议二课时)夏衍先生凭着自己当记者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毋庸置疑,作者的描述是真实的,作者的感情更是强烈的。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品味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和段落,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二、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没有自由(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1基础案(10 分钟)在预习的基础,独立完成大成目标 1温馨提示:用语法和修辞知识)五个布厂,25 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 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 49 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 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分析: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 世纪的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