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2.理解商鞅变法对地主阶级利益的体现。3.探究商鞅变法的特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变法的全面性及彻底性等特点。2.难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出生于卫国,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2.施展抱负离开魏国,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先后两次推行变法。[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思考: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提示】(1)“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实行“仁政”。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所以,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2)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法家思想还成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①内容:“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①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②限制工商业。(3)统一度量衡①内容: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②作用: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易混辨析]重农抑商政策利弊共存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2.内容(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推行县制,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特别提醒]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由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革运动。因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从而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商鞅变法的特点[史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答案提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问题剖析]史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创新性。“基本精神”的着重点是摧毁贵族世袭制。解答时围绕这一点从政治、经济、军事措施方面总结。[史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2)根据史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答案提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问题剖析]史料二分析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时可从省略号入手,第一、二个省略号之间的内容可反其意而言之,即从正面肯定的角度概括;第三个省略号后内容的关键信息是“秦国的文化传统”,可据此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