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体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旧知识导入。谁知道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有时候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集中趋势,因此需要新的统计量,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新的统计量。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二、学习新课。1、出示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统计表:经理副经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员工G员工H员工L月工资30002000900800750600600600600650500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示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水平?3、用平均数为什么不行?(月平均工资1000元可是大多数员工根本达不到,因此不合理)4、引入中位数和众数。将工资从小到大排列去中间的一个就是中位数;出现一组数据中次数最多的成为这组数据的众数。注意: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他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三、巩固目标。1、认一认。2、试一试。这组数据个数是偶数,怎样求它们的中位数呢?引导学生讨论。3、教师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书的平均数。四、课堂总结,教师评价。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