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或者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教育教学事件。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接下来是我结合自己上课的实际内容进行了一次教学案例与反思。七年级数学《2.2整式的加减》案例反思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2、能力培养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德育目标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4、教学重、难点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教学重点: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教学过程】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问题一为: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个,买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先思考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可以互相讨论、研究,得出答案的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说出多种解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过程。)这个问题师生互动完成的很好,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方法一:考虑两人各花费多少,然后相加。具体做法:小红买笔记本和圆珠笔共花费(3x+2y)元,小明笔记本和圆珠笔共花费(4x+3y)元。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3x+2y)+(4x+3y)=3x+2y+4x+3y=7x+5y(元)方法二:考虑笔记本和圆珠笔各花费多少,然后相加。具体做法:小红和小明买笔记本共花费(3x+4x)元,买圆珠笔共花费(2y+3y)元。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3x+4x)+(2y+3y)=7x+5y(元)问题二为:做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尺寸如下(单位:cm)长大纸盒小纸盒a1.5a宽b2b高c2c(1)做这两个纸盒共用料多少平方厘米?(2)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料多少平方厘米?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后,由学生贡献智慧,叙述思路,然后由我板书解题过程:解:小纸盒的表面积是2(ab+bc+ac)cm2当我写到这儿时,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生:老师,那个2与后边的小括号之间为什么没有乘号?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