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教材依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部分“尝试与猜测”第一节。指导思想: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新理念以及学生学习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教学。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有效化。教材分析:本课是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孙子算经》中一个较为出名的问题----“鸡兔同笼”,使学生展开大胆猜测与尝试、讨论,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可以应用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等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不应该是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一种原理性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本质的地方应该是用鸡和兔脚的差数来求出鸡和兔学情分析:鸡兔同笼问题已属于奥数问题,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小学,学生基本没有进过奥数班;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能力欠缺,学困生比较多,只有少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敢想也敢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学生虽然对这个问题不是很陌生,但解决起来肯定也有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鉴于此,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提高学生的理题能力,我设计用鸡兔图片先让学生直观明白鸡兔腿的差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表格纸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课件:鸡兔图片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课件出示),你们看是什么?(板书:鸡兔)师: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只可爱的小动物,你能用上数字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样描述一下这两只动物吗?(学生描述)师:在描述中你们发现鸡和兔的什么在数量上不同?(兔子的腿比鸡的腿多2条)师:看来大家观察的真细心,古人也对鸡和兔非常感兴趣,他们研究了一些趣题编写在《孙子算经》里,老师摘抄下来(课件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是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我用鸡兔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鸡兔腿的不同点,通过说一说、比一比,一只兔腿比一只鸡腿多2条,为下一步教学做下了铺垫。同时用古人的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探究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策略师: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1、引导学生猜测列表。(1)请大家默读题你知道那些信息?(学生说出信息)里面还隐藏了两个信息看谁能发现?(2)到底鸡有几只,兔有几只呢?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谁能大胆的先猜测一下?老师先猜一猜,鸡1只,兔19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