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具】演示实验器材:500ml量筒、乒乓球、烧杯、石块、曲别针。学生实验器材:水槽、乒乓球、可乐罐、气球、石块、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教学设计】1、浮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通过压乒乓球、可乐罐体验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通过对体验实验和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实验的归纳、总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关。2、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归纳总结,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教学中采取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这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实验中减少了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鲨鱼与卡通人物咔咔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两人势均力敌,你来我往,突然咔咔的一个压线球,球弹出去,滚到一个小洞里了。你有办法将球拿回来吗?生:可以将水灌入洞内,水可将球浮起。教师演示,让其他学生评价.师: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乒乓球为什么不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呢?生:因为乒乓球受到了水对它的浮力。师: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浮力的现象?(设计意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体验浮力】观察乒乓球、可乐罐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再把可乐罐慢慢地压入水中,你有什么发现?生:将乒乓球、可乐罐压入水中不容易。生:手能感觉到水对他们有一个向上顶的力。师:水对乒乓球、可乐罐等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即是浮力。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吗?(教师可提示:两种情况的感觉一样吗?)生:不一样。将可乐罐压入水中的力大些,说明此时水对可乐罐的浮力大。师:提示:我发现在压可乐罐时,水槽中的水有溢出来,为什么前一次没有呢?生:因为两次物体排开的水不同。压乒乓球压可乐罐浮力小大排开的水少多(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能给出浮力的描述性定义,知道浮力的方向,且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测量浮力】将石块、曲别针、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曲别针沉入烧杯的底部。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学生活动: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铝块,把铝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且总结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拉着石块慢慢放入水中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同时水位的变化。石块部分浸入水中石块全部浸入水中浮力的大小小大排开水的多少少多(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探究新知】师:通过以上的体验和活动你有什么启示呢?生:不论是浮在水面的物体还是沉入水底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生: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