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广兴洲镇中心小学罗旅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1、了解伽利略师: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出示ppt伽利略简介)老师来读读,(读简介)年轻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出示ppt)做了举世闻名的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这个课题中有一个多音字。大家都读对了,哪个字?生:着(zháo)。对:对,我们一起读一遍,着(zháo)地。生:着(zháo)地。师:有一句话叫“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是这么念的。2、读懂课题。师:课题又称为文眼。我们拿到一个课题时,首先要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好好读一读。那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时候,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你来说一说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有可能是说明文,说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说明这么一个事实,是吧?生2:我想知道两个铁球的重量是不是相同的,要不然他们不可能同时着地。师:你对他们的重量产生了兴趣。还有没有同学(想说)?生3:两个铁球为什么会同时着地呢?师:问得好。生4:我也有一问题,如果两个铁球不是重量相同的话,怎么会同时着地?师:仍然是抓住重量问题。生5:我想知道,是谁让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呢?师:(这是)特别的关键。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想法,打开你们的课本120页,小组内读一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准确,标出段落,圈出生字。(ppt出示要求)二、初读课文,点拨疏通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学生小组内读课文,教师巡视。)2、小组分段读文,师点拨指导。(1)第一组读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大家都读完了,下面老师请6个组分别比赛读一读课文。我对其他同学有一个要求,要注意倾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是不是跟你读得不一样。生:(读)“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师:读得非常好。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比较特别,注意到没有,哪个词?生:“辩论家”。师:对了,打了个引号,谁能猜一猜辩论家是什么样的人?生:辩论家应该是在别人说出一句话以后,提出相反的意见跟他辩论。师:能够跟别人争辩,是吧?有理有据的。生:我觉得辩论家是善于辩论的。师:善于辩论,应该说是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同学们,我们现在不要看课文,我们来猜一猜辩论家的“辩”字是哪一个“辩”呢?〔课件出示“辩”“辨”“辫”()论〕生:第一个“辩”。师:为什么你认为是第一个“辩”呢?有请这个孩子说一说。生:因为辩论要用嘴说。师:你注意到这个字的偏旁是……?生:言字旁。师:对,我们看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们的汉字,尤其是形声字,它的偏旁往往具有表意的功能,和它的意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咱们要记住这一点,就容易区别一些形近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顺口溜,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是一个生字,咱们一起拿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个字。左半边是什么字?生:“辛”字变形。师:竖变成撇。中间是个言字旁,右边还是个“辛”字。(老师板书,学生书空。)(2)第二组读第二自然段师:好,第二自然段,第二组来读?生:(读)“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师:这句话最后一句有一个提示语,大家注意到没有?“人们就会……”生:责备他。师:我们读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有这么一些词语经常会提醒我们,如何把这个句子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3)第三组读第三自然段师:真不错。同学们,第三自然段特别长,里面还有些关联词语,我们能不能一字不错把它读正确?考验第三组的时候到了。生:(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师:读得怎样?有没有错误?生:没有。师: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他。(师带领大家鼓掌)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都读错了,你真了不起。好,第四自然段,第四组(读)?(4)第四组读第四自然段生:(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师:请坐下。这一段话中反复出现一个词。生:试验。师:很正确,我们知道,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