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李吉林老师曾说,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学生掌握好语言文字的工具,因为他要用一辈子。但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工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给孩子人文的熏陶感染,使他的道德、情感、智慧都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关注写法、迁移运用就是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语言,感悟优美语句中包蕴的美好心灵,美丽画面。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扫清生字障碍,正确认读7个生字,识记“暴、惰、衡”字形。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体会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总要作用。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你看见过那些桥呢?能给同学们说一说呢?学生交流。今天,老师今天要介绍一座你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桥?你们想要看看吗?这座桥的名字叫做《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你们翻开课文自己去读一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障碍。1、生自由练习读文,读准生字词。2、生词学生认读。指导暴、惰、衡的写法。3、指名轮读课文,师随时正音。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搭石。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什么事搭石?2、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扣住“脱鞋绾裤”反复朗读去感受。3指导感情读第一自然段。五、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采用“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结合板书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搭石的美的。课时目标:1、抓住关键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说搭石。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读一读什么是搭石。二、细读文本,品搭石。(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踏踏的声音,像——。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