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应用题的入门教学沙河三中徐杰摘要方程(组)解应用题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一难点难以突破的原因在于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部分学生没有能及时转变解题方法,长期停留在算术方法的思维水平上;2、许多学生对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的基础不扎实;3、列方程(组)很盲目,没有养成先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组)的习惯;4、很多学生不善于使用辅助方法帮助自己分析问题;5、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6、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不像解方程(组)那样简单,因此,许多学生产生畏难思想。关键词列方程解应用题数学语言等量关系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在七年级开始涉及到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和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如何采用适当的好方法好策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入门关,以突破这一难点,是我在多年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对于重点,我们要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对于难点,我们要作教学方法上的处理。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解决上述问题,就能够突破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下面结合我的实际教学工作讨论一下上述问题的处理方法。一、引导学生尽快从算术解题方法转到代数解题方法上,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要促进学生积极去思维,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从七年级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来说,就要通过比较小学的算术方法与列方程法的不同,使学生亲自感受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比如我在引入新课上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从思想上产生要学好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的愿望。例一用7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比宽的2倍多4厘米,问宽应当是多少厘米?例二甲队有汽车80辆,乙队有汽车48辆,要使两队汽车一样多,需从甲队调几辆汽车到乙队在?通过上面例子也让学生体会到用两种考虑问题的不同,算术法一般使用综合法——1由已知条件一步一步推出结论,列方程法适合使用分析法——从未知条件逆向推理来建立未知与已知的关系,随着题目难度的增加,使用分析法比使用综合法显得简单。因此,学生会不会应用分析法也是学生能否及时转变解题方法的一个关键点。二、加强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的教学与练习,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这是六个问题中首要解决的一点。应用题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翻译”问题是难点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本着循序渐进,分散难点的原则处理好这个问题的教学。在列一元一次解应用题的前一个单元中已有列代数式的练习,这些练习无疑是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在重视这个准备阶段教学的前提下,在学生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整个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如例三、例四类型的练习。例三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全书的1/3多2页,第二天读的页数比余下的1/2少一页,第三天读完剩下的24页,问这本书共有多少页?设这本书共有x页,则第一天读了_______页,第二天读了_______页,根据题意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依据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例四妇人洗碗在河边,路人问她客几人?答曰不知客数目,六十五碗自分明,二人共食一碗饭,三人共吃一碗羹,四人共肉无余人,请君细算客几人?”设客人有x人,则饭碗用了_______只,羹碗用_____只,肉碗用_____只,根据题意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依据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与练习,除了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外,还有另外几个好处:1、降低知识层次推进的坡度,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能及时跟上;2、分散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条有理的思维习惯;3、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三、多种方法并举,促使学生养成先找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良好解题习惯。这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中思维品质上的难点。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生态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