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余市情况第一部分:项目市场研究与定位报告一、市场研究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1)新余及周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a、城市概况区位:地处江西中部偏西、袁河中下游、鄱阳湖平原边缘。东邻樟树、新干,南连吉安、峡江、安福,西接宜春,北靠上高、高安。下辖一县一区(分宜县,渝水区)。面积:全境东西长约102公里,南北宽约65公里,土地总面积316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9%。地势:境内九岭山、武功山、峰顶山交汇,地貌类型较为齐全。基本形态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岗地、阶地、平原等6种类型,属丘陵平原地区。全市南部多山,东西部为丘陵缓岗,中部则为袁河流域狭长的冲积平原。整个地势由南、西、北向中、东部倾斜,并在东部扇形敞开,略呈鞍状。市内水网密集,大小25条河流纵横交错。城镇化:2009年初,新余市被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市,全市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2012年新余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78.24%,城镇化率达63.58%。根据规划,新余市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80%。全市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加快主城区和城乡公路建设,狠抓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同时,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农业:新余盛产优质水稻、棉花、新余蜜桔、苎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秸杆氨化养牛基地;新余是中国的“夏布之乡”,夏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工业:新余是江西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主体,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电力、煤炭、食品工业为支柱的工业生产体系。新余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高新技术工业园、五金工业园、绿源工业园、食品工业园、电器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2b、经济运行及投资GDP:2012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其中,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1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20亿元,力争1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力争7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力争3200亿元。市委、市ZF对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目标,即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00亿元,其中,新能源1400亿元、钢铁1000亿元、新材料200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0家,销售收入150亿元。近几年新余GDP增长情况:2005年177亿;2006年214亿,名义增长21%;2007年278亿,名义增长30%;2008年402亿,名义增长45%;2009年484亿,名义增长20%;2010年一季度104.52亿,名义增长44%。基数并不大,所以仍有可能保持较高速度人均GDP:2011年新余市实现生产总值779.21亿元,人均GDP达到68155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552美元,成为江西省唯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设区市,也是全国44个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地级以上城市之一。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新余综合实力已接近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意味着新余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全省领先,昭示着新余步入上中等收入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2012年以来,江西省新余市坚持调结构促转型。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帮扶企业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积极帮助企业渡难关。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城,加快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户外照明、生物制药产业,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预计1-6月份,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5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亿元,增长2%,占工业经济比重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钢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亿元。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积极创新园区体制机制,用三大园区对接三大产业发展。预计1-6月份,全市三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亿元,增长6%。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