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第三中学有效教学目标导学案(学生用)学习内容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第1课时)课型编写人朱在彬审核人年级7学科语文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生词,理解生动传神的语句。2、了解北京过年的习俗,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3、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生动传神的语言。2、过年习俗中的民俗风情。学习过程说明预习1、给黑体字注音:阖家()烙饼()大吃大嚼()腌渍()吆喝()板块簸箕()骚扰()鬼祟(?????)2、何谓“本命年”?一般来说,它有什么讲究?探究板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1.指出第一段中加点黑体字的含义:惊()清()芒()处()露()小()2.文章开头“节气歌”有什么作用?3.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4.结合画线语句,思考为什么“舍不得吃”?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检测板块《腊八粥》(冰心)(有改动)从我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把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十四岁。我痛哭之后,到厨房去⋯⋯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也是腊八!那时我有了自己的家,为纪念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孩子们也正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今年“腊八”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你为了纪念你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也要每年都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的眼前说:“你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子。泫xuà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花生来。1.这篇散文共涉及“我”家几代人?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目的各是什么?2.选择最适当的一句填入第五段的括号内(只填序号)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C.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