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辰北小学张芳“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通过三个例题,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习用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时,应注意从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目的。本节课我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这两个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摆一摆,在平均分若干物体还有剩余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这节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象、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本来是想让学生很快地发现余数是1、2、3、1、2、3、。。。。。。除数都是4,但课前学生可能已经预习,直接说出了除数大于余数,我就顺势利导为什么余数不能等于4、大于4,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组织教学。1.关注合作促进交流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2.注重动手操作。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动手去操作,比如摆草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发现当平均分后会有剩余的,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发现,余数不能是4或者比4大的数,得出余数小于4的道理。课后我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2.对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3.对学生的预设做的还不够细致,比如摆小棒并记录下来,没有给孩子做细致的讲解,还有题单的设计不够细致,应该用方框留出商和余数的位置,许多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记录。4.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