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服务流程,缩短门诊检验时间商洛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在医院推动等级评审之际,发起了全员参与的质量持续改进与提升的行动,项目涉及患者安全、服务流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等科室管理的内容。从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门诊检验报告出具时间的改进项目,真实地记录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不断改进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所记载的并不是一个过去式的项目,同样的改进还在持续进行着。2010年9月,检验科门诊患者向医院提出,门诊患者血标本报告时间常有延迟,造成患者的抱怨。科室遂成立了缩短门诊检验时间的持续质量改进(CQI)小组,成员包括门诊采血室、检验科质量管理小组、门急诊临检组、门急诊生化组等所涉工作组的人员,科室主任为总协调。项目组首先进行了基线调查,即对2010年10月~12月门诊检验结果回报时间进行回顾,发现门诊检验报告时间超标份数占比分别为17.99%、16.69%和23.9%。医院门诊检验标本的流程是这样的:医生下达检验医嘱→采血室护士核查信息→采集标本,检验通知单记录原始样本采集时间并签字→送至检验科标本处理室→检验科各2专业组核查、接收标本→测试、打印报告→门诊采血室发放报告并记录发放时间。分析造成检验报告延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检验科采血窗口较少(3个采血窗口,每天平均每个窗口采集血液标本170份),使得采血窗口比较拥挤人员,使得报告不能及时发放;2、流程不合理,原因是报告打印后集中发放,造成回报告不及时;3、标本传送不及时,不能保证标本及时送达、及时检测;4、检验科与患者、医护部门沟通不通畅,无明确的告知患者检验项目采集时间及报告领取时间,问题不能及时发现,门诊采血室员工不知道选择最佳的处理流程。在分析清楚造成报告延迟的原因之后,项目组按照PDCA的方式制定了改进的措施:从2010年11月开始,针对门诊检验结果回报不及时的原因分析,项目组制定了改进措施:对于检验科血、尿常规项目、凝血酶原报告时间超时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检验标本量增大、人员不足是检验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于是科室合理调配人员,增加常规检查组力量,同时要3求24小时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保证报告出来后及时下送。对门诊检验结果回报实施监控,数据分析显示改进初见成效。实施改进后,11月门诊检验报告时间超标份数占比为14.80%,12月份在门诊采血人次明显增加(采血人次比10月份增加30.5%)的情况下,超时率为17.94%,超标报告所占比降低。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推行改进措施:2011年1月份更换更具人性化的采血座椅,由专人引导患者自觉排队,保证良好的采血等候秩序,并在门诊采血大厅设立明确的关于检验项目采集时间及检验报告下发领取时间服务告知.检验结果跟踪监测结果显示,门诊检验报告时间得到了教好的控制,超标报告所占比例逐月递减,2011年2月超时标本降低至4.49%,改进措施得到落实,改进效果明显。为了更好推行人性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项目组进一步推行改进措施;2013年9月份正式运行LIS检验系统,10月份试行门诊自助打印服务系统,11月份正式运行。优化服务流程:改进后医院门诊检验流程:医生下达检验医嘱→采血室护士核查信息,打印条码→采集标本,检验条码记录原始样本采集时间→送至检验科标本处理室→检验科各专业组核查、接收标本→测试、审核后发送报告→患者4观察大厅显示屏显示检验完成信息后,在自助打印系统扫描后领取检验报告。直至2014年1月,检验结果跟踪监测结果显示,门诊检验报告时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超标报告所占比例逐月递减,尤其是2014年1月超时标本降低至1.49%,改进措施得到很好落实,改进效果明显,门诊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