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分).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史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形成大一统的格局.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能够解决地方无权.保证了民主决策.改变不了皇帝专制.防止了官员腐败.《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反映的制度应为().分封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汉刺史制.宋参知政事.明内阁制.清军机处.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社会政治比较清明,但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孝廉制的选人范围比较固定.选官制度在设计上有缺陷.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下表中的诗句节选自《诗经?小雅?角弓》。诗文意在()原文译文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你和兄弟太疏远,百姓都会跟着干。你是这样去教导,百姓都会跟着跑。.劝导周王治国要张弛有度.劝谏统治者行分封顺民意.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统治.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2/4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内阁拥有决策大权.军机大臣权力日重.内阁地位逐渐上升.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雅典改革家梭伦说:“我拿着一支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这里的“两方”是指().奴隶主、奴隶.地主、农民.平民、奴隶.贵族、平民.古代希腊人认为: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