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滑胎指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二)证候诊断1.肾气虚弱证:屡孕屡堕,腰膝酸软,月经后期或稀发,眩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滑。2.肾虚夹瘀证:屡孕屡堕,腰膝酸软,小腹刺痛,月经后期或稀发,经来腹痛明显,合并癥瘕病,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涩。3.脾肾两虚证:屡孕屡堕,神疲纳少,腰酸畏寒,月经初潮迟或月经后期,小腹下坠,夜尿频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缓无力。4.气血两虚证:屡孕屡堕,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月经量少或色淡质稀,气短懒言,头晕眼花,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5.阴虚血热证:屡孕屡堕,心烦口干,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鲜红,质黏稠,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二、治疗方法(一)孕前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肾气虚弱证治法:补肾益气,调经固冲。方药:补肾固冲丸加减。菟丝子、川断、党参、白术、阿胶、杜仲、巴戟天、当归、熟地、鹿角霜、枸杞子、砂仁等。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肾气丸。2.肾虚夹瘀证治法:逐瘀荡胞,补肾调冲。方药:毓麟珠合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菟丝子、鹿角霜、川椒、蒲黄、五灵脂、赤芍等。中成药:桂枝茯苓丸。3.脾肾两虚证治法:补肾健脾,养血调冲。方药:温土毓麟汤加味。巴戟天、覆盆子、淮山药、菟丝子、肉苁蓉、鹿角霜、人参、益智仁、附子、肉桂等。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滋肾育胎丸。4.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固肾调冲。方药:泰山磐石饮加减。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白芍、熟地、川芎、砂仁、白术、炙甘草等。中成药:归脾丸。5.阴虚血热证治法:滋肾益阴,凉血调冲。方药:两地汤加减: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等。中成药:知柏地黄丸。(二)试孕月治疗:1.月经期:活血调经,顺经血下行之势,通因通用,桃红四物汤、中成药四物合剂、鲜益母草胶囊等。2.经后期:益养肝肾精血为主,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养精种玉汤加减。3.经中期:氤氲之期,温阳通络,活血促排卵,行B超卵泡监测,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丹参、路路通、皂角刺等。4.经前期:黄体期,补肾温阳支持黄体,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仙灵脾、巴戟天等补肾阳药物。(三)孕后的辨证治疗患者孕后按原证型安胎治疗;(四)饮食疗法:阿胶粥:补血养血,固冲安胎;适用于气血两虚证患者;淮山枸杞排骨汤:健脾补肾;适用于脾肾两虚、肾气虚弱的患者;阿胶鸡蛋羹:补血滋阴安胎;适用于气血两虚、阴虚血热证者;安胎鲤鱼汤:安胎,止血,消肿;适用于阴虚血热证患者(五)西医辅助治疗措施:A、宫颈内口松弛者应在妊娠前行宫颈内口修补术或与孕14-18周行宫颈内口环扎术。B、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妇女,当有怀孕征兆时,可按黄体功能不足给以黄体酮10-20mg肌注或HcG3000u,隔日肌注一次,确定妊娠后继续给药直至妊娠10周或超过以往发生流产的月份。C、补充维生素E。(六)护理调摄:强调规范护理和调摄。尤其强调应涵盖生活起居、饮食、气候和精神调摄等,重视心理调摄。三、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滑胎患者有反复流产史,心理压力大,甚至抑郁、情绪暴躁,给家庭及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治疗中,如何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减轻患者负担,是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难题。解决思路1、治疗中注重心理辅导,可适当加入一定的调场情志的药物。2、中医传统功法能够强身健体、调情畅志,可指导患者平时做一些功法练习,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医妇科学·滑胎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2.理化指标评价:实验室的理化检验指标的改变。3.妊娠结局评价。(二)评价方法1.入路径当天:根据中医证候学、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等进行评价。2.试孕前:根据中医证候学、实验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