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在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设计实验的能力。另外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提出了学生要参与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这些改变中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价值观。那么如何,从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走出来,成为了我们值得讨论的问题。2、现状分析:本节实验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学生实验,以往都是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实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觉得实验课只是一节轻松的娱乐课,教师也觉得,实验课上起来没什么劲,耽搁时间。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教材中实验的每一步的精妙之处。所以在每年的实验题中失分率较高。如何走好高中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呢?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断的尝试失败和挫折进而获得成功,去体验教材的精妙,从而真正体会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呢?3、教材分析:在实验前学生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所以教材中的讲的实验的第一步,学生问题不大,关键是后面的几步——什么要按照教材讲的这样操作和误差分析,每年学生在这出的问题较多。例如:为什么不在容量评中直接加水配置溶液;为什么溶解后还要洗涤几次;为什么每次洗涤对加水的量有限制,为什么烧杯是湿润的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等等,我想只有当学生真正在自己的实验中遇到了这些问题,并思考了,尝试了尝试失败和挫折,再思考得到正确的答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材实验中采用的是食盐作为溶质,其没有颜色,是否溶解完很难看出,另外,教材中配置的是250毫升的溶液,学生在溶解过程中加水不易过量,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明显知道自己的问题,我们改用了高锰酸钾作为溶质,配制50毫升的溶液。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施自己的方案,发现问题,展示方案和问题来达到我们的真正的教学目的。4、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方案的展示和完整的实验录象的放映,课堂小结都使用了多媒体设备,使学生把听、视觉结合起来,能给学生多角度的刺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和加强记忆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设计思路:1、学生通过设计并亲自实验确定自己的方案;2、交流并讨论方案;3、请各组提出成功之处和设计中遇到的困难;4、讨论解决;5、重新实验进一步完善方案;6、选择最好的方案展示;7、其他组提出完善意见;8、教师总结,示范操作;9、谈谈体会;10、布置作业。2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3、情感态度目标: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配制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容量瓶的使用。实验准备1、教学仪器:实物投影仪、计算机。2、实验仪器:容量瓶、烧杯、天平、砝码、玻璃棒、胶头滴管、圆底烧瓶、漏斗。3、实验药品:高锰酸钾固体、蒸馏水。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四、课时设计: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层次,利用1—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和实验设计;第二课时完成方案交流和正确的操作实验。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使用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事例?(学生提前收集)投影: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250ml需要高锰酸钾固体多少克?并要设计出实验步骤以、每一步所要选择的实验仪器,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引入:昨天我们自己在实验室通过实验设计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实验方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哪组的方案最好?请3-4位同学谈谈(约2-3分钟)回忆、倾听。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几种方案使学生明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生活中的需要。学生使用,展示自己的资料电脑展示方案。3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使用1、2、3、4、分析:(10-15分钟)方案一、烧杯是粗量器,在烧杯中直接配制溶液,其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