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例题透析类型一:探究型题目1.如图1,在直角△ABC中,∠ACB=90°,∠CAB=30°,请你设计三种不同的分法,把△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且要求其中有一个是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处标明度数)思路点拨:在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本题应从角度入手进行考虑。下面提供四种分割方法供大家参考。解析:总结升华:对图形进行分割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新题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本类题目的答案有时不唯一。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3,D是△ABC中BC边上的一点,E是AD上的一点,EB=EC,∠1=∠2,求证:AD⊥BC。请你先阅读下面的证明过程。证明:在△AEB和△AEC中,所以△ABE≌△AEC(第一步),所以AB=AC,∠3=∠4(第二步),所以AD⊥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上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写出每一步的推理依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关键错在哪一步,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证明过程。【答案】第一步错误。因为在△ABE和△AEC中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它们全等。正确的证明过程是:因为EB=EC,所以∠EBD=∠ECD,所以∠EBD+∠1=∠ECD+∠2,即:∠ABC=∠ACB,所以AB=AC。在△AEB和△AEC中,所以△ABE≌△AEC,所以∠3=∠4,所以AD⊥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变式2】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在图4中,点M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点N是线段CA上任意一点,且BM=CN,直线BN与AM相交于Q点。(1)请猜一猜:图4中∠BQM等于多少度?(2)若M、N两点分别在线段BC、CA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下不变,如图5所示,(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加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1)题通常猜想、测量或证明等方法不难发现∠BQM=60°,而且这一结论在图形发生变化后仍然成立。(2)题的证明过程如下: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AC,∠BAC=∠ACB=60°,所以∠ACM=∠BAN。在△ACM和△BAN中,所以ΔACM≌ΔBAN,所以∠M=∠N,所以∠BQM=∠N+∠QAN=∠M+∠CAM=∠ACB=60°。类型二:与度数有关的计算2.如图,在△ABC中,D在BC上,且AB=AC=BD,∠1=30°,求∠2的度数。思路点拨:解该题的关键是要找到∠2和∠1之间的关系,显然∠2=∠1+∠C,只要再找出∠C与∠2的关系问题就好解决了,而∠C=∠B,所以把问题转化为欲找出∠2与∠B之间有什么关系,变成△ABD的角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容易的多了。解析: AB=AC∴∠B=∠C AB=BD∴∠2=∠3 ∠2=∠1+∠C∴∠2=∠1+∠B ∠2+∠3+∠B=180°∴∠B=180°-2∠2∴∠2=∠1+180°-2∠2∴3∠2=∠1+180° ∠1=30°∴∠2=70°总结升华:关于角度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进行解决。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D、E在△ABC的边BC上,且BE=BA,CD=CA,若∠BAC=122°,求∠DAE的度数。【答案】 BE=BA∴∠2=∠BAE CD=CA∴∠1=∠CAD ∠1+∠CAD+∠C=180°∴∠1= ∠2+∠BAE+∠B=180°∴∠2=∴∠1+∠2= ∠B+∠C=180°-∠BAC∴∠1+∠2= ∠DAE=180°-(∠1+∠2)∴∠DAE=90°-=90°-61°=29°。【变式2】在△ABC中,AB=AC,D在BC上,E在AC上,且AD=AE,∠BAD=30°,求∠EDC的度数。【答案】 AB=AC,AD=AE∴∠B=∠C,∠ADE=∠AED ∠ADE+∠EDC=∠ADC=∠B+∠BAD∴∠AED+∠EDC=∠C+∠BAD ∠AED=∠C+∠EDC∴∠C+2∠EDC=∠C+∠BAD∴∠EDC=∠BAD=15°。类型三: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3.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10cm,求周长。(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周长。思路点拨: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我们在解此题前,必须明确所给的边的定义,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而且还要考虑到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解析:(1)因为8+8>10,10+10>8,则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构成三角形;当腰长为8时,周长为8+8+10=26;当腰长为10时,周长为10+10+8=28;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或28cm。(2)当腰长为3时,因为3+3<7,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当腰长为7时,因为7+7>3,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周长为:7+7+3=17;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