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45分钟的课,难倒了多少老师?原创2015-05-22方艺芬中国教育报“老师,您的课堂时间都去哪儿了?”“等学生思考!”、“维持课堂纪律花了不少时间!”、“课堂讨论!”……这可不是小编自答自问,而是老师们的真实心声!看似五花八门的答案,其实都离不开一个点——教师的时间把控能力。中国教育报微信与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上周做了个关于“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小调查老师们反应强烈,4727位老师参与调查。还有不少老师给小编留言,表示自己也正面临着这一问题,正不知道如何解决呢!调查显示,53%的教师认为课堂时间利用不好,38%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时间不够用。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得可不是一次两次,91%的教师表示,这种情况经常或偶尔出现。看来课堂时间真是让不少老师头疼,纠结!这45分钟的时间,教师为什么就把控不好呢?课堂节奏混乱会又会有何影响呢?看看小伙伴们都是如何分析的,又是如何支招的!课堂时间,教师为啥觉得难把控?一堂45分钟的课怎么就难倒了这么多老师呢?我们的调查显示,39%的老师认为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这使课堂时间把握的难度加大;18%的教师则认为是由于自己教学设计不充分造成的。当然,还有一些个人原因,如教学习惯、经验不足等。倡导自主学习,课堂时间把控难度加大网友@燕子告诉我们:“课堂形式的改变让我们的老师有点措手不及,时间分配是个大问题!”“我认为如果提倡自主学习,要像企业一样,事前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范围,要达到什么程度,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如果没有这三环节,学生自制力差的就达不到预期效果。”网友@凌志表示。数据显示,30%的老师认为学生分组讨论环节最费时间,21%认为学生自主阅读、练习等环节时间不好把控,21%认为的老师则认为师生互动环节不好控制。当然,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同样难以把控。教学设计不充分,影响因素实在多网友@桃子说:提前让学生预习,上课给出两到三分钟时间预习新课程,最后留十五分钟左右测试反馈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中间的时间则用来学习新知识点,然后做针对性练习。这样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进行,并没有确切的时间分配,因为每天所学知识不一样,难易程度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时间分配的。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只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合理设计课程环节,就可以让45分钟得到充分运用。网友为教师出谋划策,预设课堂时间维度,比如一节课40分钟,分为4个10分钟;8个5分钟;16个2.5分钟。习惯、经验有问题,课堂时间难把控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体,45分钟都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一开口就能口若悬河。但在网友@姚盼盼看来,如果教师发表自己见解太多,就影响了时间分配了。“我课堂最大的烦恼就是大半的时间都用在维持课堂纪律上。60多个三年级的小孩,在课堂中状况百出,我总是顾此失彼,课堂效果无从讲起。”一位老师说道。分数、标杆眼前摆,教师手脚受束缚网友@晶晶说:关键是老师被捆绑在分数、升学率和名校学生数上,考虑更多的往往是学生的理解记忆巩固,检查验收评比占去了好多时间。另外,赛课、公开课对课程的精确要求,分好每个环节,完成了就以为是一节好课了!这种标准过于苛刻,一节好的课程,不是时间分配标准,学生跟着走就可以。一些老师表示对于课堂时间如何利用得更有效的问题,确实需要探讨,但是老师被太多条条框框所束缚应试要求、普世标准、道德伦理等都会绑住老师的手脚,探索尝试的空间很小。在课堂时间上犯难,都有哪些影响?课程前松后紧,本末倒置课前做个预习,做个课程导入,再挑几个重点讲、练几道题,其实,一节课就结束了。但是,前戏过多影响后半节课的安排,导致一些老师的课堂前松后紧。从课堂效果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教师课上得匆匆忙忙,学生学得囫囵吐枣。网友@马莉表示自己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课前准备要完成的内容却因为其他事情上出了课堂前松后紧的情况。比如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需要不少花样,但是后半节课的新知识学习又往往时间不够用”。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网友@桃小云认为:“课程按时按量上完,但是学生并没有学好,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于课程中的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