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目标: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的意象的丰富内涵。3.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把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3.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一、课文导入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额,难怪古人曾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真叫人生死相许”。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而此刻,让我们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处,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二.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三.关于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北岛的等。四.品读课文:1.解题:一边听朗诵,一边思考问:题目中的“致”使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明确:“致”的意思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2.内容鉴赏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问:在第一节里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了怎样的特征?明确:凌霄花:攀援高枝,炫耀自己。鸟儿:借树荫栖身蔽日问:这两种意象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明确:依附型泉源:送来清凉险峰:增加、衬托日光:奉献光热春雨:提供水分问:“日光”“春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象征了什么样的爱情观?明确:奉献型问: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B、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或:也不止像日光,无限奉献一生的光热,也不像春雨,抚慰你的枝叶,滋养你的根系。)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