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材简析《乘加乘减》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的内容。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一个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同时,教材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编排在4的乘法口诀之后,意在让学生通过计算形如4×3+4的题目,看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之一”。本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情景图引导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教学设计说明】《乘加乘减》安排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课的例5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题呈现给小学生一幅小熊掰玉米生动有趣的画面,在解决“还剩几个玉米?”的问题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1、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乘加、乘减与乘法有紧密的练习,本节课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认识。感受到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即乘加;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即乘减。自然体会到乘加、乘减与之前所学乘法间的联系,经历“乘加、乘减”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解决“还剩多少个玉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乘加乘减【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玉米、桃子、苹果等)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种下了一些玉米,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出示主题图)请大家认真看图,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师:你能列出式子吗?生:(列式):3×4=?4×3=?3+3+3+3=?(设计意图:灵活利用课文的主题图,创设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小熊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掰下1个玉米棒子,高兴地往回走。(同时动画显示1棵玉米少了1个玉米棒子,小熊的肩上扛着1个玉米棒子。)师: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生2: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