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设计《战国策》教案背景:为了普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升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高效地利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落实《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为了教材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顺利进行,扣紧课文内容分析安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文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内容结构是逻辑顺序,由因写到果。为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学时可对课文作逆向处理,从课文结尾入手,引导学生由因探果。教学方法:朗读,建构问题,授之以法,放手自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理清课文的结构;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中悟出道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课文的结构;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中悟出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设想: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吃透用教材的基础上,主要抓住主干,理清课文结构。本文的主干是“讽”。“比美”的“三问”是讽的原因,“规劝”的“三比”是讽的经过,“纳谏”的“三赏”、“三变”是讽的结果。没有邹忌的讽,就没有齐王的纳谏,就没有“皆朝于齐”“国际影响”,“战胜于朝廷”的政治见解就无从立意。因此,通过抓主干,便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这就是“讽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出示课题)二、探究问题: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在《战国策》中谈到了齐国的强大。请朗读第四段。1、理解末段的意思。(板书:战胜于朝廷)2、燕、赵、韩、魏听到了什么消息(即“之”所代的内容)而朝齐的呢?(这与齐王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有关)生1:齐国强盛。生2:齐王纳谏除弊。3、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齐王纳谏出现了“门庭若市”、“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的好状况。期年后,国家治理好了,全国人民安居乐业,也就慢慢强盛了。因此,邻近国家都朝于齐。令初下——门庭若市三变数月后——时而间进——效果巨大结果期年后——无可进者4、朗读并分析第三段,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讨论、交谈:(1)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那些措施?(2)威王说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3)威王为此颁上、赏意味着什么?面刺——上赏三赏上书——中赏——措施得力谤讥——下赏5、朗读并分析第二段。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讨论、交谈:“三问”、“三比”。通过逆向思维,学生容易感受到文中的四个“三”一环扣一环,结构精巧,构思独特、严密。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妻——私臣三问妾——畏臣——己之弊起因客——求臣宫妇左右——私王三比朝廷之臣——畏王——王之弊经过四境之内——求王6、对于邹忌的“三问”其他人是怎样回答的呢?(在文中划出三句回答的话)齐读这三句话,体会三者在语气上的差别。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妻子的话先用以肯定的判断句“君美甚”,又用反问句“徐公何能及君也”,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而小妾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低微,只是重复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客人的答话,语气舒缓,仅仅是为了应酬。简单的三句话,反映了三个人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处境和个性。7、邹忌不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对于三者的齐声赞美,他是如何做的?他从客观实际出发,先“视”,后“思”之,从而分析出妻、妾、客有意奉承自己是因为“私我”、“畏我”、和有求于我”。邹忌从“问”到“视”,从“视”到“思”,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