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背影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能复述故事情节。2.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3.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教具小黑板或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3.了解课文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意思。4.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体会买橘子时的背影,分析动词的作用。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板书课题:背影)2.出示学习目标。用心爱心专心1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用课件展示或写在小黑板上)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诗集《毁灭》《踪迹》散文:《匆匆》(七年级学过)、《荷塘月色》(高一学)、《背影》。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蹒跚(pánshān)踌躇(chóuchú)迂腐(yū)拭(shì)颓唐(tuí)举箸(zhù)琐屑(suǒxiè)(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勾留:短时间停留。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踌躇:犹豫。颓唐:衰颓败落。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用心爱心专心2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2.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3.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二)自学检测方法: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第(1)(2)题(强调字音字形的识记)第(3)题(精讲点拨)1.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2.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3.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