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 VIP免费

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 _第1页
1/5
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 _第2页
2/5
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 _第3页
3/5
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如今在学校教育中通用的“德育”一词,所表达的往往是“德育”的广义含义,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狭义的“教育”。而所谓教学的“教育性”,实际上就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完成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正如杜威所言:“从词源学来说,教育这个词恰恰就是引导或教养的过程。”如果说,一切教育行为和一切教育活动,对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都有某种影响,不是积极的正面影响,就是消极的负面影响;不是自觉地给予影响,就是不自觉地给予了影响。那么应该说,所有的教育都包含着德育的因素,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老师,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这也足以表明,虽然教学分为智力和德育两大目标,但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把两大目标分为两块来教,因为二者是交错融合的。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二者兼顾,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将使学校教育误入歧途,贻误后代。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却硬将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分为德育与教学两块各自独立的板块,认为课堂教学上所传授的知识就是为了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培养学生从事脑体劳动的技能,而另外进行的德育则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正确判断和相应的爱憎善恶情感,培养他们调节行动的精神力量,这也说明,还有许多教师不明白德育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体两面的关系,没有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实际上,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的关系,在国内外教育史上早就有所体现,比如“文以载道”、“德性资于学问”等说法,就说明了我国古代教育早已认识到了“学问”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再比如,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是说作为教师就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来,在“授业”中“传道”,在“传道”中“授业”。而在国外,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关于此问题,也曾明确地作出过一系列的理论阐述:“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结在道德这个概念之中”、“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关于知识的教学也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而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含有教育性,全过程是从教学时间的延续性来说的,教育性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即教育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二是从教育影响的方式来说的,有的是显性影响,有的是隐性影响,如果教育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使教学变成一种自觉的教育行为,反之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就属于教师的不自觉行为。可以说,自赫尔巴特以后,国外的一些中小学课堂内,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从单纯的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将使教师由重点教书转至育人,也就是德育走进课堂已经形成了一种世界教育的大趋势。一、达到教育目的的根本要求:教之道,德为先如上所述,虽然“智”与“德”都是人的精神领域中的重要因素,但“德”与“智”相比,前者要比后者重要得多。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为了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赫尔巴特早在19世纪初,就对学校过分追求“智力方面的进步”有所警觉,他把“虔信”、“德行”与“博学”并举的同时,还把教育的天平倾斜于“虔信”与“德行”一边。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分为两个层次,即“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前者指“多方面的兴趣”,即“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后者指“道德性格的力量”,并且认为“必要的目的”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即“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后来又明确地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而与赫尔巴特具有同样见地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