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梁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3.情感目标: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教学重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关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教学方法】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不断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则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一方面更加暴露清政府的软弱腐朽;另一方面刺激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奔走呼号,进行反思: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一、历史根源1.必要性:①甲午战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②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探索失败,救亡图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维新派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深入变法作为救亡的途径。③思想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等主张。二、维新思想与政治主张1、维新派基本主张: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2、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特点是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3.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4.谭嗣同:发表《仁学》,主张“冲破网罗”,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5.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被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三、维新过程和内容1、兴起:《马关条约》签订后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2.发展: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鼓吹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3.开始: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组建救国会,维新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4.高潮:(1)内容:①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②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