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夔州时期诗歌教学——以《杜甫诗三首》为例【教学构思】特殊时期的教学,必定不同于以往。一个半小时连上的课程,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怎么处理?国难当头,作为语文学科,又该给学生传达怎样的情怀?在备课《杜甫诗三首》时,发现这些问题可以很好地融合在杜甫的诗歌教学中:其一,这一组诗歌都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创作时间集中,诗歌情感异中有同,对比阅读学生更易把握。其二,既然不能用讨论法,就是用传统的讲授法,给学生普及夔州的风土人情对杜甫创作的影响,以填补背景知识的空白。其三,杜甫是百姓的朋友,是国家的脊梁。从古至今,中国华民族就不缺少这样的脊梁:医者、工人、警官、志愿者……国难当头下,千千万万的你我都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建设者。鉴于以上粗略考虑,决定把杜甫的诗三首当成一组群文来进行线上教学的尝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诗人苍凉厚重的人生。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深入品读,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国难当头下我们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前人谈论诗文,经常说文学得江山之助,最早是刘勰,说屈原得楚江山之助。以后人们常说永嘉之于谢灵运,永州之于柳宗元,黄州之于苏轼,都是有助于创作的地域。提到杜诗的江山之助,排名第一的一定是夔州。公元766—767年,杜甫在夔州只居住了两年,却井喷似的创作了430多首诗,占全部诗作的2/7。艺术上极为辉煌,苍苍莽莽,气象万千,我们就以杜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歌为例,走进这一时期的杜甫诗歌创作之路。二、诵读感知1.读准三首诗歌的字音,能够正确划分节奏。2.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大意,画出每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3.重点读所画意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三、深入品读1、分别找出三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概括其特点——《秋兴八首(其一)》: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白露红枫并不衰败,但在杜甫看去,满目秋意,因色彩鲜明反而更刺目刺心,诱发出不可收拾的苍凉之感。巫山巫峡和江间的波浪、塞上的风云,又把境界开阔得极大,使天地间充满萧森之气。眼前的菊花、身旁的孤舟、耳中的捣衣声,处处都是作者凄凉、纷乱心绪的写照。这秋色、秋景、秋气、秋声,苍凉而壮阔,哀伤而高华。《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朔漠、青冢、黄昏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作者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而朔漠、青冢、黄昏又是何等的空旷凄清!登高》: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凄冷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怨的猿声、冷落的小岛、白色的沙滩、低飞盘旋的飞鸟。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使时空无限扩大,都向我们传达出一种萧瑟、凄凉、肃杀的氛围,气势磅礴,沉郁悲壮。2、画出每首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里“开”与“系”都一语双关:花开、泪溅;系舟、系心(故园心)。那黄色和白色的菊花,一片一片多么像我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滴眼泪。此时虽滞留在他乡,但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那系在岸边的孤单小船,是我回到故园的唯一依赖和指望。那黄昏中的急急捣衣声,在漂泊的杜甫听来,更是声声催归。由此,作者的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溢于言表。(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的“怨恨”—杜甫的“怨恨”—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价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也;常—久旅也;作客—羁旅也;百年—迟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