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泗水县初中语文集体备课课时教案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册课题马的世界课型综合性学习课时2主备教师朱坤副备教师孔君王衍凤程小飞金华秦涛乔友忠执教者课标要求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学目标1.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2.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3.在活动中提升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教学难点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教法学法材料收集法、筛选法、实践法、合作探究法、故事汇报法、竞赛法。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活动准备】1、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以及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2、按活动程序和内容,下发一份活动时间安排表和设计方案。3、划分活动小组,确定组长,明确活动任务,评选活动主持人。4、各组按分配任务收集材料,整理探究。5、适当提前布置,以提前一个星期为宜。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马,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4000多年前就被人类生:课前分组收集、整理材料。师:出示有关“马”的图片或2/5驯化。马主要作为役使家畜,用于骑乘、拉车和载重,在战争和劳作中运用。直到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车动力,以至于后来机器的能力要以马力来衡量。在战争中最早也是拉战车,由游牧民族首先发明骑乘,中国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开始出现骑兵。马鞍也是游牧民族发明的,马镫是中国人在唐朝后期发明的,后来才传到欧洲。20世纪末,骑兵开始退出战争。目前骑乘多用于体育竞赛,有的大城市巡警也还用马。随着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培育出各种小马,作为宠物。从高达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条大狗大的马,体形各异。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沿坡讨源,见字见马第一环节:“马字书法”展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展示“马”字的书法,前四名为优胜组,给该组加5分。第二环节:马字成语知多少。①必答题: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板书马字成语,最多者为胜。前三名分别加5、4、3分。②抢答题:快速解释老师出示的马字成语,并造句。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第三环节:马字俗语、谚语、歇后语大比拼。分三轮比赛,第一轮俗语,第二轮谚语,第三轮歇后语。每组每次说一句俗语(谚语或歇后语),循环往复,不得重复。接不上者淘汰出局,最后获胜组加5分。参考:①俗语:课本227页。②谚语:人有错手,马有失蹄。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马看牙板,树看年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③歇后语: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八匹马拉不开:难分难解。长袍马褂瓜皮帽:老一套。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风马牛:不相及。千里马拉犁耙——大材小用。第四环节:马字名句知多少。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板书关于马的诗词名句,且不重复,最多的两个组分别加5、4分。播放相关视频。生:可参照课本224页,体会象形字特点,感受“马”字的演变。参考同步学习121页“资料链接”(一)。生:组内自由抢答。参考同步学习122页“资料链接”(一)。3/5另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诗)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宋?柳咏《少年游》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活动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主持人:热情澎湃的比试,好像竞技的赛场,希望同学们下面的表现更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我们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每组推选一位代表给大家讲一讲“历史传说中的马”。(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