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解剖结构第三节听、位器官一、耳的解剖结构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b5E2RGbCAP(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机能是收集声波。鼓膜为椭圆形的薄膜,形如斗笠、尖顶向内,周围固定于骨上,将外耳与中耳分隔。鼓膜能随音波振动而振动,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实地把声波刺激传导到中耳。p1EanqFDPw(二)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听骨有三块,彼此形成关节,位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与鼓膜接触的称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称为镫骨,连于两骨之间的称为砧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块听小骨的连串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DXDiTa9E3d(三)内耳内耳(图12-8)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亦称迷路,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含有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内耳迷路中可分为耳蜗、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与位置(平衡觉)有关。耳蜗形如蜗牛壳,为一条围绕骨质轴的螺RTCrpUDGiT旋形骨质管道,围绕蜗轴旋转2.5~2.75圈。涡轴为骨质,耳蜗神经从中通过,内有听神经,从涡轴向骨性蜗管中伸出一骨板,其外缘连结着基底膜,在基底上方有一斜行的前庭膜,因此,耳蜗被分成三个腔,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阶,其中充满外淋巴,中为蜗管,充满内淋巴。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蜗窗膜相联,前庭阶在耳蜗顶部与鼓阶相联通。蜗管是一个盲管。基底膜上有听觉感受器,称为柯蒂器官,又称螺旋器。柯蒂器官主要由支持细胞与具有纤毛的听觉细胞(或称毛细胞)所组成,其上覆以盖膜。毛细胞对机械刺激敏感。听神经的末梢纤维以网状绕于毛细胞上。5PCzVD7HxA二、听觉生理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振动又通过听小骨而传达到前庭窗(卵圆窗),使前庭窗膜内移,引起前庭阶中外淋巴振动,从而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螺旋器等也发生相反的振动。封闭的蜗窗膜也随着上述振动而振动,其方向与前庭膜方向相反,起着缓冲压力的作用。jLBHrnAILg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与盖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与声波相应频率的电位变化(称为微音器效应),进而引起听神经产生冲动,经听觉传导道传到中枢引起听觉。听觉传导道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其树突分布于耳蜗的毛细胞上,其轴突组成耳蜗神经,入桥脑止于延髓和脑桥交界处的耳蜗核,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横行到对侧组成斜方体,向上行经中脑下丘交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后上行止于丘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到达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当冲动传至听觉中枢则产生听觉。xHAQX74J0X耳蜗核发出的一部分纤维经中脑下丘,下行终止于脑干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听觉反射的反射弧。此外,声音传导除通过声波振动经外耳、中耳的气传导外,尚可通过颅骨的振动,引起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发生振动,引起听觉,称为骨传导。骨传导极不敏感,正常人对声音的感受主要靠气传导。LDAYtRyKfE外耳和中耳担负传导声波的作用,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如慢性中耳炎所引起的听力减退。内耳及听神经部位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神经性耳聋。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可损伤听神经而引起耳鸣、耳聋,故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慎重。Zzz6ZB2Ltk三、平衡功能前庭器官是人体运动状态及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当人头的位置改变或作直线变速运动时,会引起前庭器官中感受器的兴奋。椭圆囊和球囊中内淋巴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