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心血管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现有的证据表明,通过心脏康复治疗,可以缓解心血管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理障碍,改善临床预后。中医药在心血管病的预防与康复中有着传统的优势,如何将现代心脏康复理念与中医药内在有机的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对于提高心脏康复疗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病残率与死亡率,减少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价值。1.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现状心脏康复已有50年历史,经历了由否定、质疑到普遍接受的过程。心脏康复涉及医学评价、处方运动、心脏危险因素纠正、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而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尚属起步阶段,整体普及率较低,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同时,大部分康复干预还仅仅处于中医康复疗法和西医康复疗法简单的整合。其主要原因在于:1)缺乏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系统理论指导,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体系和规范;2)目前临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仅限于小样本的观察性研究,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循证证据匮乏,医患双方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3)从事专业心脏康复人员数量不足且缺乏相应中医知识,还受到场地及设备的限制。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病种主要是冠心病(包括急性心梗、稳定性心绞痛、冠脉介入术后)和慢性心衰等慢性心血管病,而干预的内容主要为:①西医标准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中西医心脏康复模式中药物治疗是基础,因此合理、科学用药至关重要。国内外冠心病指南一致强调,充分使用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药物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及B受体阻滞剂等虽可保护靶器官的损害,但也存在较多副作用和禁忌证,如导致心率增快、干咳、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恶化、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等。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医生可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适当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个体化调整患者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②西医运动程序结合传统中医运动方式运动疗法是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运动可降低病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增加病人的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提高病人的运动能力,促进心脏康复,提升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心血管医生缺乏运动指导经验,我国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常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大部分患者不敢运动,少部分患者又运动过量,而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疗法可在心脏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传统运动中的五禽戏、八段锦和太极拳等练法简易、身心兼修且安全性高,均可达到心脏康复身心锻炼目的。一项分析29个有关太极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肯定了太极作为一种运动干预方式的安全性,并报道太极对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血糖调节受损等危险因素的有效性。也有研究发现,易筋经对中老年人规范负荷下心率变异性有影响,可提高心电稳定性,有效阻止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因此太极、易筋经等传统运动疗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病人且经济安全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中西医结合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除了走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还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传统运动疗法。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最大氧耗量、心率、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每3-6个月评价患者的运动强度是否需要调整。③中西医结合双心治疗随着心血管疾病发展,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然而临床上心理问题被严重低估和忽视。心血管科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通常是亚临床或轻中度焦虑抑郁,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由心血管科医生处理更合适。在面对患者时,应采用以下流程:1)做出鉴别诊断,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结合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资料,避免遗漏器质性心脏病。如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