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2————————————————————————————————作者:————————————————————————————————日期:3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新闻学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摘要】本文对勒庞《乌合之众》一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并从批判性的角度对该著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回应。同时将勒庞、塔尔德以及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进行了比较,工结合了网络时代的特点,指出尽管网络使理性的公民参与成为可能,但勒庞指出的群体的缺点仍然存在。关键词群体心理勒庞《乌合之众》18世纪欧洲社会的剧烈变革刚刚沉淀,法国大革命的尘嚣还未散尽,而工业革命与技术的进步又为19世纪带来了喧嚣。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与变革交织的背景下,勒庞对民众的非理性行为有着直观的认识,这构成了他思考与探索群体心理的基础,而这种探索也体现着他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中呈现出的问题的深深恐惧与担忧。一、勒庞笔下的“暴民”作为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书开启了群体心理学的大门,他试图归纳出群体的心理特点,并为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异化寻找原因。在前言里,勒庞开篇即指出“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①在勒庞看来,群体能够吞没个体的特性,使聚合在一起的个体发生同质化的转变,并作为整体形成新的特点。对于群体,无论作为个体是多么富有学识和批判思维,当他们聚合到一起形成群体时却表现得智力低下,不受理性的影响,冲动易变,急躁偏执。在勒庞的笔下,群体(thecrowdorthemass)已经成为了“暴民”的代名词。4对于群体为何为表现出这样的特性,勒庞给出的解释是,首先群体从数量上具有压倒性,“法不责众”的心理让群体中的人摆脱了制约感,因而也导致了群体的冲动与不负责任;其次,群体之间存在传染性,从众心理由此而生;第三个原因则是群体极易受到暗示,勒庞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暗示也是勒庞自己对于群体之间的传染性给出的解释。传染性暗示的起点是群体中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幻觉);而群体受这种歪曲的暗示,形成了集体的幻觉。勒庞将集体状态与催眠状态进行了类比,从催眠的角度来解释群体心理表现出的无意识状态。在探讨领袖与群体的关系时,勒庞认为领袖与他人无异,也是群体观念的使徒。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领袖,无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有狂热的信仰,二是有坚强的意志或活力提供给大多数缺少这些品质的人,这些人因此感到兴奋,服从的意志被激发。领袖甚至不需要足智多谋,不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需要的是一流的操控能力,他能够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善于言辞,只需掌握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就能动员群体。从某种程度上说,领袖充当的就是催眠师的角色。总的来说,勒庞的理论核心就是“心智归一法则”(lawofthementalunityofcrowds),即当个人进入了群体,那么个体在平常状态之下的个性就会因为群体之间的相互感染而被削弱,甚至消失,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渐渐地趋向一致,表现出非理性、低智商、情绪化的特征。二、勒庞、塔尔德与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比较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一书中对勒庞、塔尔德以及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进行了梳理,在三者互相重复又充满矛盾的学说中寻找一贯性,并为其中的矛盾寻找可以解释的原因。5从这三位学者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有趣的相似点,体现了三者之间的继承与融合。例如,勒庞认为,群体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便会陷入极端。”②近代法国对女子教育的忽略使得女性显现出更多非理性的特征,因而在勒庞眼里,女人往往理性不足,感性有余。而在塔尔德看来,如果说群体是女性,那么组成群体的则是服从、听话、放弃男子本色的男人,群体组成对于男人来说意味着阉割。更进一步说,领袖与群体的关系就是同性恋者的关系。弗洛伊德则进一步发展了领袖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在其著作《群里心理与自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