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计算机检索基础一、计算机检索概述(一)概论1、计算机检索的意义我们已步入信息社会,传统的手工检索方法很难从大量的文献中及时难确地获取所需的资料,无法信息满足时代的需求有一种速度快、效果好的自动检索方法。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文献检索成为当今人们查找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它能够跨越时空,在短时间内查阅不同的大型数据库,还能快速地对几十年前的文献资料进行回溯检索,而且大多数的联机检索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更新速度非常快,检索者随时可以得到更新的文献信息,具有手工检索不可比拟的优势:(1)速度快、效率高,仅几分钟就可以从成千上万条记录中找出所需信息;(2)检索范围广,可以迅速而方便地浏览相关学科或主题的所有数据库中的记录,在网络中,几乎每一台个人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3)检索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拥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借助光盘和通信网络查询所需信息;(4)由于数据更新快,可以及时获得最新信息;(5)检索辅助功能完善,使用方便,检索软件可采用菜单驱动,几乎所有检索系统都有查询服务或提供操作演示盘,界面友好的程度在不断提高,检索结果的输出方式丰富多样,并可以按要求做排序、统计、绘图等加工。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信息高速公路”热潮。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也就是计算机、光导纤维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联接千家万户的通信网络。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原来的时空概念将被彻底打破,人们可以坐在办公室或家里查找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了解某学科领域在世界上的发展水平及动向,查找所需的文献资料。-2-计算机检索是今后文献检索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手段。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计算机检索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枝术是大学生和现代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2、计算机检索的发展概况计算机文献检索经历了批量处理、联机检索与网络系统三个阶段。1954年,美国海军武器试验站图书馆在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存入14000篇文献。50年代末,IBM公司利用一台第二代计算机(IB一650)成功地编制出关键词索引,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定题情报检索”系统,为用户定期检索和提供一定主题的新到文献,并很快得到了推广应用。进入60年代,计算机情报检索进入了实用和全面发展阶段。60年代末,大容量计算机分时系统和强功能检索软件研制成功,使脱机检索发展到联机检索。70年代初,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数据通信网络,通信线路费用降低,使得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在美国迅速地得到了推广。随后,卫星通信用于计算机网络,世界各大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纷纷进入通信网络,从而形成了国际联机情报检索。西欧一些国家也于6O年代开始着手计算机文献检索的研制与发展工作。70年代后,这些国家也逐渐把计算机文献批量处理系统改成了联机系统。目前,发达国家的一些计算机情报联机检索系统,通过卫星通讯网络和计算机专用终端,在世界范围内提供联机情报检索服务。现在全球已有数百个联机检索系统,其中拥有情报数据库最多、联机检索业务最广泛的联机情报检索系统有美国的DIALOG系统、ORBIT系统、BRS系统、欧洲的ESA/IRS系统和STN系统等。我国的计算机检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我国从70年代起着手进行计算机情报检索的研究,并积极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1975年起,国防科工委情报所和机械工业部情报所等单位先后引进国外数据库,开展定题服务。1980年,中国建筑科学院情报所等15个单位联合租用香港数据终端,连接国际通信卫星至美国的网络系统联机检索,检索结果从香港寄回北京。1981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沈阳等30个城市建立了近80个远程终端,通过国际通讯网与欧美11个大型联机检索系统联机。此外,还先后引进数据库-3-65种,引进光盘数据库40余种,自建数据库260多个。我国还自行开发了一批计算机检索系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