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第19卷第4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Dec.2003VoLl9No.4论李清照李煜词风格的同异章可敦(台州学院教育学院,浙江临海317000[摘要]在词史上,李清照和李煜都是婉约派词人,由于不少词的创作上有相近的心理感受,相近的抒情手法和语言特色,所以,同样令人心动。但是,又由于性别的不同,所处时代的不同,创作理论的差异,他们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关键词]李清照;李煜;风格;异同(中图分类号31207.23[文献标识码3A[文章编号31008—2689(200304—0043—05李煜和李清照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一个是南唐后主,一个是北宋知识妇女;一个是由南朝天子走向北地幽囚,一个是因为亡国而颠沛流离。他们前期词多写闺情和宫廷而香艳,后期词多写亡国失家之悲哀。因而使两人的词在风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生活及感受的不同,他们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李清照是宋代最负盛名的女词人,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活动。前期,她是一个聪慧开朗、天真娇憨的少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如梦令》为代表。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和婚后夫妻志趣相投,生活是悠闲恬静的。这其间,她是一个才气横溢、挚情笃爱的少妇。这一时期作品可以《一剪梅》、《醉花阴》为代表。但南渡后,国破家亡,丈夫病逝,她成了一个饱经忧患、孤独憔悴的嫠妇。苦心积累半辈子的心爱的书画金石丢失殆尽,颠沛流离,晚年生活尤其凄凉。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武陵春》为代表。由于生活的变故,她后期的作品,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比前期为佳。故在文学创作上,与李煜十分相似。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已经不是个人悲欢情感的反映,而是代表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阶层的情绪了。这种情绪的特点已经超出了寻常的士大夫的浅愁薄恨的陈词滥调,而具有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精神面貌的特征。正是李清照个人生活遭遇具有很大代表性,她的词才有了时代和阶层的特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文采的作家,“她不仅写下了为人传诵的优秀作品,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易安体’,这种浅俗、清新而又有深意的词体,给词的语言、风格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1]她在词的创作上有突出的才能和独特的风格。就因为有这个特点,她在两宋词人中便能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这个特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她写词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能直抒胸臆,写出真情实感。而在写真情实感时,又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她的作品字里行间包藏着新颖生动的形象,饱含着具体真实的感情,能给人以具体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还是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又如他的《声声慢》,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读来顿挫凄绝。近人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说:“那种茕独牺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2](22∞《永遇乐》中“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也写得凄婉动人。笔者认为,假如没有亲身经历,不可能有这样深切感受,假如不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也不可能如此打动人心!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云:“余自上元诵李易安《永遇[收稿日期2003—9—23(作者简介]章可敦(1949一,男,浙江临海人,笞州学院教育学院高级讲师。万方数据44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3](56’可见感人之深。我国抒情诗词本来就有各种写法,概括起来说可分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如古诗十九首和阮籍的咏怀诗就是这两种传统的继续。就词的领域看,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种传统是独特的,只有前代李煜,和她有着共同的特点;由于这个特点,她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