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技术应用(ppt内容脚本杨玉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0322014年7月12日---------------------------------------------------------------------------------第一部分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于日常教研的意义---------------------------------------------------------------------------------一、从教研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说起1.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聚焦方向?教研活动往往被教师看成是每周某天下午固定时间的一次“例行会议”,教师经常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时间地点匆忙参加一个活动。这种事先没有广而告之研讨内容的教研活动,谈不上事先准备,参与者往往是现场即兴发挥,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发言随意性较大、观点漫天发散、甚至有点“跑题”。2.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教研组的教师之间差异往往比较大,出于教师梯队建设的需要,教师教龄分布从不足五年到有二、三十年等各个阶段,教师层次从新教师到市区名师或骨干教师。以下内容尚未发表,仅限用于2014年山东省初中教师远程教育培训项目中使用,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作者本人书面授权情况下,若在其他网络平台或媒体上传播、引用、改写、发表、出版,将追究法律责任。2我们很难想象,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参加同一个没有考虑教师不同需求的教研活动时,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难怪在一所名校,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私下说,“这样的教研活动即使不参加,至少也不会感到有什么损失”;而一位新教师则兴奋地回应我,“你不知道我是多么渴望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我非常想知道其他老师的想法和他们谈论的一些‘术语’”。可见,并不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讨论就有收获,每位教师的需求和期望并不相同。3.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经验是教师日积月累获得的宝贵财富,但往往是零散和默会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令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和无奈的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总是“你说我说大家说”,但说来说去似乎很难跳出感触式的怪圈。尤其是一群经验水平相当的老师之间,更容易囿于同水平反复,产生“萝卜烧萝卜”的现象。4.如何推进研讨逐渐走向深入?教研组有时会围绕几次“磨课”展开一系列教研活动,仔细反省这一系列研讨活动中的内容,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后一次教研活动比前一次教研活动有何提高和改进?由于教研活动中缺乏对研讨内容的提炼与归纳,以至于我们没有在头脑中留下什么清晰的印记,更不可能明确地说出每次的研讨收获,而这种低效、重复的多次研讨恰恰给人以“从头再来”和“似曾相识”的印象。针对上述教研活动中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倡导“四有教研活动”——即“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试图克服上述以往教研活动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增加教研活动中的“研究”含量、进一步“精致”我们的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形式的教研活动,可以做到“四有”。二、课堂观察前的心理准备课堂是教育和教学行为真正而经常发生的地方,有效的课堂观察能为课堂研究、教育研究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成为其最为有效的起点。运用课堂观察技术重在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目的是让老师们学会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学会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经验。当我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对于我们的观察,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为何要走进课堂?我在课堂里用什么方法观察?走出课堂后,我能说些什么?31、明确观察目的课堂观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在课堂里的有效教学。何谓“有效”,本身也是个不容易澄清的概念。但是,课堂观察的前提就是观察者头脑里预先假设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的标准,不管观察者是否明确意识到这个“标准”究竟是什么。正因为这点,观察者才可能在课堂观察中感觉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好”或“不好”的地方。具体观察目标的不同,同样决定了观察者要观察的课堂的类型和具体采用的观察方法和技巧的选择。观察者在进入课堂前,还需要与授课教师沟通有关课堂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比如教师授课的班级的规模,学生成绩概况,甚至一些特殊学生的概况;还有具体授课的内容、授课的类型、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思路。这些信息有助于观察者从整体上把握观察时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观察前设定的目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