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观念促进创新的教学行为培养目标制约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党的教育方针已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作的整体表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中心。离开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行为就失去了方向。培养目标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当前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他们的错误教学质量观,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教学行为会与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无法真正贯彻学校的培养目标。当前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以“应试教育”为培养目标的学校和领导、教师是不少的。因此要把培养目标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必须成为学校领导的自觉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否则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可能转化为教师的工作行为。每个教师心中都有自己称量教学价值的天平与砝码。教学价值观的天平和砝码的“标准件”一直是多元的,在衡量教师的教学优劣时,有的以学生各种利益为单位,有的以不同社会需求为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呆头呆脑的范进可以中举,而富有创新意识的李白却总是落榜。在当今教育价值论舞台上,时而赞颂头悬粱、锥刺股的“苦学”,时而又称道是学生轻松愉快的“乐学”。教师感到教学价值论舞台上整天都在“变戏法”。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共同来决定的。作为教师面对多元的教学价值,仍然要作出抉择,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总是在行动上显露的。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就是的行为是受观念制约的,也就是就是的行为是自己就是灵魂的再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他的教学观念的支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无不受到他的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教师的观念似乎看得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勤勤恳恳,凭传统经验,以“教学认认真真、分数抓抓紧”的观念指导工作,对学生实施以“死记、死做、死考”为主的“教学”。一部分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仿效老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旧观念。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压抑了学生身心的发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教育观念的决定性,表现在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的直接制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可能每天都被困挠在无穷无尽的具体教学工作之中,没有精力、甚至没有兴趣关心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这类涉及教学观念,教师要备课、讲课、批作业、对学习后进学生进行帮助。教师究竟为了什么?作为教师的学生,可能每天都要筋疲力尽地对付那些滚滚而来的大量知识,还要闯过一道又一道鬼门关似的考试。从7岁入学便开始,天天如此,年复一年,待到高中毕业,历经12年寒窗,中小学学生实在太辛苦了,上学究竟为了什么?其实教师每天所面对的学生和遇到的工作,都涉及教学观念。任何教学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学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至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教学行为中。把教育质量等同于升学率等。其后果是学校围绕着“考”、“评”、“赛”、“查”等具体要求转,教师越“努力”越“到位”,越是离开教学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奠基性价值。可以这样说,真正判断一个人或一所学校信奉、贯彻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不能只是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同样,教学观念的真实力量,也不会停留在宣言上,而是体现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