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一、告诉自己:我们就是专家——读《教师就是专家》有感。•美国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是评价课堂的专家的主要群体。而在我们看来,教师只是基层的工作者。专家是不在第一线的课堂里。•教师就是专家,校工、厨师也可以成为专家,图书管理员更可能成为专家。二、真正缺少的是躬行实践——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有感•文中罗列了我国现在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1、录像课的拍摄将重点放在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学生如何学;•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是主动的,而是教师一个个抓的,可谓被动;•3、专家点评环节也注重教师的教,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少之又少;•4、课堂讨论环节没有真正做到交流分享;•5、学生回答问题需站起来、坐下也需得到老师的允许;•6、美国的学校专题片以学生为中心,而我国的专题片则以领导视察、奖励证书为主。三、“公开行动”的意义————读《我只有说,才能想》有感。•所谓公开行动就是学生把自己说的、写的或者其它动手的学习活动放在同伴或者班级的视野下进行。四、我们需要生成自己的东西—读《你不能给他一个最终的答案》有感。•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避免“塞”给学生一些教师的观点,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五、美国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读《“家常便饭”与“法国大餐”》有感。•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作者在前言提到的“美国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作者提到“一些教师和校长总是希望把反复打磨过的或者经过包装的课堂呈现给研究者,“他们每年竭尽全力地做一道大菜”供研究者享用,而学生每天在课堂里咀嚼的却是与之相去甚远的家常便饭。这与我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我们所观摩的所谓公开课耗费了任课老师多少精力,经过反复的打磨和包装,可谓是满汉全席,可是自然状态下的教学却与之相去甚远。六、让学生充分讨论——读《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中传递》有感。•“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四个答案,工作,学习,热爱和呼吸,想一想,你同意哪些答案?•“请不要回答,先想出你不同意一个答案的理由,然后和你旁边与你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讨论。七、追求“润泽的教室”——读《接好学生每一个“球”》有感。•“润泽的教室”是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教育理想境界:在平等信赖的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育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境界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在父子传球的故事中,父亲变着法子给儿子传一些花样百出甚至出其不意而又始终接在儿子手上的“球”,让儿子感到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而又坚决的接好儿子传过来的每一个“球”,不管是“偏球”、“怪球”或者很差的“球”,这样儿子就会投出更好的“球”来。•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爱心和在智慧。八、尊重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读《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有感。•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着他们的心跳想事情、做事情,教室里就会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你也将成为学生最喜好的教师(问卷调查),许多教育中头痛的难题也将一一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