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唐·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也有认为李白此诗,是为友人王炎送行,意在规劝王炎不要久留蜀地,早归长安,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鉴于当时危机四伏的国家形势,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对国家危殆的担忧。这点可以参看我们的课文注释①,关于创作的意图背景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整体感知噫吁()鱼凫()石栈()猿猱()巉岩()飞湍()喧豗()扪参()膺()砯崖()万壑()峥嵘()崔嵬()吮血()咨嗟()yīxūfúzhànnáochántuānhuīménshēnyīngpīnghèzhēngróngwéishǔnzī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崖砯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所守或匪亲匪:同“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危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开国何茫然多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但见悲鸟号古木只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1、本诗是如何围绕“难”展的?三段内容的侧重点各是什么?•一叹其高二叹其险三叹其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一显主旨句三显主旨句二显主旨句叹高:难行蜀道之始蜀道高峻叹险:可畏景物凄清——山恶水险以“何时还”起叹战祸之烈:申戒剑阁险要人祸之惨——以“早还家”结诵读鉴赏第一段叹高:可畏一显主旨句蜀道之始蜀道高峻,然,烟,巅,连扪参,。青泥,。黄鹤,猿猱。上,下。(1)找出第一段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2)找出第一段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仰望蜀道,情不自已,脱口而出,发出了强烈的感叹!在极度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危”与“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高不可测。诗人抛出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统摄全诗,奠定了咏叹基调,点明了全诗主旨。示范一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作者用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引用神话传说,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引人入胜。示范二诵读鉴赏第二段叹险:难行景物凄清山险水恶,攀,间,山二显主旨句!飞湍,砯崖。连峰,枯松。其险也如此,!(1)找出第二段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2)找出第二段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示例一:“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示例一:“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