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1说教材《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重游英国后,有感于母校的美丽景色,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写下的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首诗歌,它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风格特点。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同时,这首诗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教学目的:探讨诗歌的意象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怀,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②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③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说教法①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自我情感的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本课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法。②词语探究法。3说学法引导学生诵读,引发联想与想象,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诗歌的意境。4说教学过程①导入新课。借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徐志摩的兴趣。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那就是爱,自由,美。徐志摩的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他还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为此,他在不懈地奋斗着。那我们就通过《再别康桥》来进一步认识徐志摩吧。②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根据朗读产生的感悟,在课堂上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美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阅读中感受到的美,从而把握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泉、夏虫等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的意境,感受色彩美、形式美、情感美,从而突破教学重点。③借助“轻轻”“悄悄”等词语,引导学生领会诗人难舍难分的真情以及淡淡的无奈与感伤,从而突破教学难点。④比较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⑤总结诗歌鉴赏重点,反复诵读,从意象入手,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而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情感。⑥布置作业,搜集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本课作比较,搜集有关徐志摩的资料,阅读徐志摩其他的诗并相互交流。5板书设计轻轻地我走了(难舍难分)云彩、金柳、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悄悄地我走了(无奈与感伤)《再别康桥》说课稿论坛风云2010-05-2917:16:02阅读37评论0字号:大中小《再别康桥》说课稿说稿人: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再别康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首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游英国后,有感于母校的美丽景色,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写下的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一)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品味诗的意象美,体悟诗人的真情;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二)说教学目标、难点、重点1、根据学生应该是该课文掌握的情况,我提出相关教学目标,具体如下: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2、根据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①、诗人对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