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汉字学习。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等方法,学习本课的12个生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重点掌握“橱、苍、侨、寨、雅、绚、憧、憬”8个生字。2.词语学习。通过查词典、联系已学过的词语、同义词比较、词语例释等多种方式,学习本课的34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掌握教材中列举的“典雅、独特、憧憬、始终”4个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用。3.句型学习。学习本课的“甚至………”“之所以……是因为……”“不管……总是”“…怪不得……”4个句型,要求能结合语境使用。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学会真实交际,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国结》课内自读课文——《牛郎织女》(二)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查字、词典来了解课文中生字和词语的意见和用法。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全班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介绍了中国结以及中国人喜爱中国结的原因,老师应通过讲授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结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词的预习情况。(请学生解释本课重点词语并造句)2.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先请学生朗读课文,再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3.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三、课文导入导入1:展示中国结(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结有什么文化内涵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吧!导入2: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风民俗,例如春联、剪纸、编织中国结等,它们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特色。我们作为这些宝贵文化的继承人,要将其发扬光大。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中国结》。四、初学课文1.方法和任务。(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分小组朗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感受。2.预设问题。(1)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中国结?(2)中国结是怎样编织的?(3)中国结包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4)华侨特别喜欢中国结的原因是什么?(5)外国人为什么也买中国结送给亲朋好友?3.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先讲认识和理解,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然后请学生回答预设的问题。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1.在小组中,每个学生用重点词语造句或进行交际运用。2.小组互动学习。每个学生整理自己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提出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加以理解;理解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掌握。六、解难答疑老师解释全班学生普遍不懂、不容易掌握的词语。词语例释:1.受宠: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如:~若惊。这种头饰特别受宠。他们在家都是受宠的孩子。2.装点:装饰点缀。如:~门面。祖国的河山被装点得焕然一新。这些现代化的建筑装点着我的家乡。3.编织:把细长的条状物交叉钩连在一起,制成衣物。如:~毛衣、~地毯。穿着妈妈亲手为我编织的毛衣,我感到很温暖。他们都会编织中国结。4.命名:起名;给予名称。如:~大会。乌鲁木齐的有些街道是根据革命根据地而命名的,如延安路、南昌路等。这条街道是为纪念革命胜利而命名的,如胜利路、解放路。5.传递:一个接一个地递送过去。如:~火炬、~快乐。中国向世界传递着祥和和喜庆。他们以这种方式传递着人间真情。七、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1.小结课文,简单梳理全文的脉络。爱宠饰物中国结出现在各个地方——装点着中华大地——作为手工编织的饰品——代表着祥和、幸福,中国人的憧憬——中国结的编织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向世界传递着祥和和喜庆2.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2)书面作业。抄写本课词语3遍,并用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词语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