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2、了解先破后立、比喻论证的用法和作用。•3、鉴赏和品味杂文幽默的语言风格。文体知识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总之,它具有文艺性、时代感、战斗性、篇幅短的特点。写作背景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字词积累孱头自诩蹩进剔除脑髓犀利给予国萃辩别残羹冷灸冠免堂皇礼上往来瞌头拿来cànxǔbiétìsuǐxījǐ粹辨炙冕尚磕注音改错闭关主义•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文本研读送去主义•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做法——只是送出去•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第3段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如下:尼采:中国:自诩是太阳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煤矿丰富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亡国灭种送来主义•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送来主义,大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思考★“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大宅子文化遗产不敢进门接受一切放火烧光“拿来”!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逃避害怕全盘否定辩证吸收全盘肯定思考★“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鱼翅鸦片姨太太烟枪烟灯大宅子里的遗产吃掉送药房送,毁掉走散喻文化精华喻益害并存喻文化糟粕喻封建文化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比喻说理: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思考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问题设计:(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2).“”怎样拿来?(3).“”拿来有何意义?(4).“怎样才能拿”来?(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要“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建设民族新文化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创新1、举例论证(1)2、比喻论证(8、9)——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3、类比论证(3)——用同类事物相比较4、对比论证(8、9)——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本文的论证艺术: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