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记者:夏教授,您是我国环境科学领域卓有成就的著名专家,曾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环保工程规划的制定,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颇多建树。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环境经济高峰论坛”上,您所做的关于循环经济与国际环境标准问题的论述,使与会者对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您能否给我们的读者谈谈这方面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夏青:所谓循环经济,乃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德国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最早提出并推进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它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回顾人类社会所经过的漫长曲折的历程可以看出,由于技术水平和知识积累的限制,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崇拜到征服、再到和谐相处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财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积累。与此同时,人类也为大量消耗资源、毫无限制地破坏环境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世界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的严重退化,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继续下去了,必须选择新的途径。记者: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没有它的必然性?这是不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夏青:从世界范围来看,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在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下,开始逐步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从大的方面着眼,其一是管理战略的需要。大量废弃物的快速增长需要有新的管理战略,这也正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初衷。例如,日本从1990年开始提出垃圾减量化问题,并使东京的垃圾年增长率从8%降到1998年的5%以下。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的垃圾产生,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又要占地。这就不得不考虑废旧物资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因为它既可以少产生废弃物,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地,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其二是解决资源过度消耗的客观要求。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所剩不多,而矿产资源本来就少,客观现实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否则就要花费大量资金到国际市场上去买资源,而资源短缺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我国一些大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水平并不差,垃圾问题、资源的回收问题已十分迫切。记者:请您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产生怎样的影响?夏青:从我国国内情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出路。尽管我国矿产资源储存丰富,但人均资源相对较少,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损害。一般认为,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增长和技术能力。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面临着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在人口方面,2000年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4亿,增长的人口需要相应的资源环境容量做支撑;在经济方面,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在未来将以每年7%-8%的幅度递增,至2020年国内经济总产值将达36万亿元,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相应的环境影响;在技术方面,我国当前仍具有高消耗、高排放的明显特征,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利于环境的技术状况和工艺水平将给我国的环境状况带来叠加的压力。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2002年全国煤耗近14亿吨,其中火电耗煤近7亿吨,2020年煤耗18亿吨,2020年预计达23-25亿吨,火电耗煤2020年即达10亿吨,2020年达15亿吨,仅电厂耗煤就超过2002年全国总耗煤量。因此,按照“自然资源一产品和用品一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与环境友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