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评课稿李老师和刘老师虽然都是上《认识钟表》这节课,却展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刘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刘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菲菲起床的故事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菲菲上学的故事贯穿在整节课堂中。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刘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看课件上的钟面,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黄老师还设计了师说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刘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在认识整时时出示小女孩起床图,引出这是几时的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认读整时,并会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同一个时刻,刘老师让学生观察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写下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让学生巩固新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本课中,学生对于电子表式的记时方法或多或少有所感知,甚至在父母的指导下曾经尝试过认识时刻,因此,教学没有必要完全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模式,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让他们在“似曾相识”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这既能增强学习的亲切感,又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自己操作时没能一一照顾到,少数学困生感觉吃力;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李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整节课教路清晰,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好纵观本课有这样几个特点: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李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课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谜语的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并用起床图巧妙地过渡到闹钟的出场,并围绕闹钟表面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在复习巩固时,李老师设计了生日晚会打电话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过一小时是几时,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李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李老师还设计了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3.小学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学要贴近学生,利用他们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效组织教与学的活动。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