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1371),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江苏兴化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擅做文章,36岁时考中进士,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闭门著述。著《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有套曲《秋江送别》。(二)关于《水浒传》1、《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传说他同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水浒传》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因声势极盛,在民间产生许多奇闻异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增饰,施耐庵就是在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的内容几乎涉及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壮大为农民起义队伍以及最后受招安、彻底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小说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水浒传》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特征突出,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的过渡。《水浒传》也继承了民间说话的传统,把许多原来分别独立的故事经过改造组织在一起,既有一个完整的长篇框架。又保存了若干仍具有独立意味的单元。小说十分重视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它很少静止地描绘环境、人物外貌和心理,而总是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些情节又通常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包含偶然性的作用和惊险紧张的场面,包含着跌宕起伏的变化,富于传奇色彩。这种非凡人物与非凡故事的结合,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紧张感,很能引人入胜。(三)课文分析1.《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林冲投奔梁山的全过程中的一环。《水浒传》第七至十一回,详尽地记叙了林冲由忠心服务于朝廷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到沦为囚犯,再到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本课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记叙了林冲在押解沧州途中,来到柴进庄园、结识柴进的情形。第二部分(第2段):记叙了林冲受到柴进的种种厚待。第三部分(第3-4段):傲慢无礼的洪教头出场,并向林冲挑战。第四部分(第5-6段):林冲被迫与洪教头比武,一招制胜,洪教头丑态毕露。2.课文中刻画了三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1)林冲——谨慎小心、彬彬有礼。林冲是《水浒传》中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他被逼上梁山的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首先,忍让是他最核心的处世哲学,一连串的灾难降临到头上,他却委曲求全,一忍再忍,这一点在课文中也有很多体现,从一开始被柴进的庄客怠慢到洪教头的无礼轻视,直到和洪教头比试时,林冲一直都十分小心谨慎,将自己置于较低的位置,当然最后忍无可忍,被逼应战。其次,林冲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使枪棒的技巧,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比试时,林冲利用洪教头有些骄横气焰的心理弱点,首先便不完全拿出真功夫来和洪教头比试。这样一来,使得洪教头认为林冲的“棒法怯了”,就一心只想尽快赢了林冲,结果露出了破绽,脚步凌乱。林冲机灵地抓住了机会,出奇制胜。另外,文章中对林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还可表现出其善良、忠厚、谦逊、忍让、心思细密、武艺高强等特点。(2)柴进——仗义热情,善于察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