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一、当前宏观经济总体特征1、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艰苦攻坚阶段,改革成本曲线呈上升趋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已经不是能够让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集团都得到实惠的“权利大配送”,而是在责权利重新整和过程中,打破既得利益,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弥补体制缺陷,许多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甚至职工,都必须承受改革带来的压力,承担改革的风险和成本。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社会经济资源控制者转变为服务者;企业管理者要受到出资人、市场竞争和法律、舆论的约束,按照法人治理程序开展工作;职工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组合带来的就业压力。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虽然改革带来的制度变迁仍然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但改革中的矛盾在增多,需要对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给予必要补偿,改革的成本会上升。同时,必须在开放中输入外部变量,形成改革的巨大推动力量。2、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1)对外开放条件发生变化•首先,工业化加速发展,重化工业时代来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这决定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会遇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结构升级和转型。•其次,国际收支失衡,出口依存度越来越高,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对于长期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构成严峻挑战。•再次,储蓄、外汇的“双缺口”消失,内外资企业竞争加剧,自主创新迫在眉睫。(2)对外开放区域重心内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选择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日益扩大,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威胁社会稳定,已经构成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在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显得越来越紧迫。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变迁一致,我国对外开放重心逐步从南到北、从沿海向内地转移。(3)对外开放产业重心面临调整•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以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制造业大转移的契机,大胆承接境外制造业转移出来的生产能力,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带动国内制造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对外贸易扩张。随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的产业重心。3、经济结构加速变化•短缺的市场结构早已经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甚至是过剩经济,过去在短缺经济下的“赚钱效应”已不复存在。在买方市场或过剩市场,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充分展开,企业要想扩张规模增加投资,占领市场并扩大市场,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靠粗放型经营已经难以达到目的,投资的技术壁垒、规模壁垒越来越多。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也必然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不仅市场短缺彻底结束,二元经济结构也在加速变革,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4、进入高成本时代•首先,在中国启动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对美元的升值明显,从汇改前的8.25:1持续上升到目前的6.79:1以上,升值22%,在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持续存在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可阻挡。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资产价格重新估价,资产价格必然上涨。•第二,人民币升值,也使出口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率下降。•第三,虽然人民币升值使进口成本下降,理论上进口产品价格可以下降。但是,由于中国进口需求规模扩大,进口依存度高,已经达到30%,中国成为许多产品(如矿产品)的最大进口国,进口商会利用中国进口扩大的机会提高价格,导致人民币升值下进口产品价格不跌反涨,而进口投资品(包括矿产品、石油、机械设备、技术、化肥、大豆等)价格上涨,会增加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成本。•第四,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在经济增长率持续走高、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能源、原材料、矿产品、水资源等的需求越来越多,资源压力日益凸显,导致资源类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并且由于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