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秦汉初汉武帝时以法治国焚书坑儒鲁壁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秦汉初汉武帝时以法治国(焚书坑儒)道家“无为而治”“黄老学说”△下列关于汉初“无为”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③思想来源:道家的“无为而治”④政策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大量复员士兵等⑤结果: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A.B.①②③④②③④⑤C.D.①②④⑤①②③④⑤D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秦重法轻儒(焚书坑儒)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汉武帝时积极有为——?△汉朝后来变“无为”为“有为”的原因,主要包括()①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②土地兼并剧烈③匈奴为患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A.B.C.D.①②③④②③④①②④③④⑤A△指出上列原因中的必要性原因和可能性原因必要性——可能性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知识链接: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必修①:P12、P14(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军事: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思想:?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②易导致暴政不适应形势的发展②墨家:③道家: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秦重法轻儒(焚书坑儒)汉初道家“无为而治”“黄老学说”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讲学图1、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1)体系内容: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3、新儒学——“新”?△汉代新儒学中糅进了其它学派的思想,不包括()A.道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阴阳五行家思想C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探究学习有一定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实质)。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①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②兴办太学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经元、明、清三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练习巩固2.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3.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